您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跨文化意识.docx / 文档详情
跨文化意识.docx 立即下载
2025-08-28
约1.2万字
约21页
0
25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跨文化意识.docx

跨文化意识.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6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跨文化意识

第一篇:跨文化意识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跨文化意识”。所谓跨文化意识即“不同民族、受不同文化影响的个人或团体之间的交流、交往。”我们通俗的来说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所具有的特定思维,或者说是民族文化思维,这种思维能够保证交际者能够准确的交流。”那么“跨文化意识”对学生来说有什么作用呢,人类的交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是否具有“跨文化意识”并掌握跨文化交际技能对学生来说极为重要,没有正确的“跨文化意识”根本无法交流。作为外语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尽量全面的介绍目的语文化,防止学生的文化定型,视文化平等,摒弃文化歧视。我见过这样一种比喻,有人把“跨文化意识”比喻成一种特定的符码,在同种语境中,交际双方用相同的一套符码进行交流,但是在跨文化语境中,双方根本不了解对方的语境环境特点,他们往往就不能共用一套符码,对于学习外语的学生来说,他若不具备“跨文化意识”根本无法交流。那么如何让培养“跨文化意识”呢?通过借鉴现有的成果的基础上我总结出了以下一些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方法和活动。首先,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词汇的本身意义或者说是其内涵所在,多做词汇的扩展,拓宽词汇意思,通过词汇来了解“跨文化语境”中的民族风情,文化意义。并且让学生明白理解英语词汇和汉语词汇之间有着不完全对应的情况,是受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以及社会背景的影响,这种情况普遍。也就是说你认为的英语词汇的意思,在当地的民族风俗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的汉语,一词多义,地方不同,方言也不同,同时表达的意思也不尽相同。只有弄清楚这些词汇的内涵,才能减少交际中出现的理解性的错误。其次,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英语和汉语的交际文化的差异,充分挖掘课文中隐藏的文化信息,深入了解日常生活模式,让他们明白和识别日常文化存在的差别,这方面在最普通的口语交际中最为普遍,比如赞美、道歉、礼貌问候以及普通的见面语,同时还要注重体态语言、委婉口语、和禁忌语言等。再次,在教学中应注意地区文化的差异,让学生“亲身”进行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行为,比如,回答有关别的国家文化的问题,对图片进行讨论,做小型调查,扮演课文角色等,在表演时,鼓励学生尽可能的多使用肢体语言,因为不同文化的肢体语言差别很大,如,你认为是做表扬的动作,但在他们的理解中是藐视,这方面也很常见,通过表演能够让学生亲身体会和感受语言交际的区别。最后,老师可以通过网络进一步介绍异地文化差异,“网络文化”、“网络语”往往让人们所共知和认同,有很多会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很多网络语,并不是其原有的词义,比如一直流行的网络语“顶、恐龙、打酱油、伤不起、有木有等等,这些词汇就产生了语境差别,当然国外也一样,所以让学生了解国外的网络语,进行“网络扫盲”同样至关重要。总之,通过各种方式和技巧,让学生充分的了解“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方法,让“跨文化意识”早日加根于中小学学生的心中,在中小学的教学中让“异国文化”早日融入学生的头脑中,同时把“文化定型”扼杀在“摇篮里”。第二篇:培养跨文化意识培养跨文化意识,提高交际能力【内容摘要】:文化是语言最重要的属性之一,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两者交叉渗透。人们在用语言交流思想、交换信息、表达情感时不可能脱离所处的社会环境,交际中一定会折射和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文化,这便是语言的文化功能和文化内涵。人们一般能容忍语音或语法错误,而违反讲话规则常被认为是没有礼貌。所以,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外语学习必须与社会文化紧密联系,在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中,应该渗透有关国家的政治、文化、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背景知识,以达到外语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使他们具有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能力。【关键词】:语言跨文化意识培养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语言与文化唇齿相依”(邓炎昌,1989),学习第二语言就是学习第二种文化。根据语言学家的的观点,一个社会的语言是它的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镜象折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语言表现形式更要受赖以存在的社会文化的制约与影响。语言反映社会和文化,文化离不开语言。文化教会人们如何使用语言,而某些语言形式只有在特定的的文化背景中,才能产生相关的语言交际意义。不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只注意形式,不注意语言的内涵,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这种语言。美国著名语言学家E.Sapir在他的Language(1921)一书中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文化紧密相连。文化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我国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对现代英语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跨文化意识

文档大小:25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