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辛亥革命100周年 第一篇:辛亥革命100周年从辛亥革命中走出的中共领导人(上)辛亥革命网2010年11月17日来源:辛亥革命网作者:王龙飞查看:14894次辛亥革命熏陶和造就了一大批人才,将先辈们未竟的事业继续进行下去。辛亥革命的历史贡献除了结束了持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以及播下了民主共和的种子之外,还在于熏陶和造就了一大批人才,而且正是这批人将先辈们未竟的事业继续进行下去。国民党方面自不必多说,党中元老以及后来的骨干大部分从辛亥中来;中共方面也有不少人曾在这场革命的惊涛骇浪中一显身手,经受过战火的洗礼,为时代的浪潮所激荡,他们中有吴玉章、陈独秀、董必武、林伯渠、朱德、毛泽东„„等等。陈独秀:投身革命,但不只为反满1903年,刚从日本回国的陈独秀联络了柏文蔚、潘赞化等爱国志士300多人在安庆集会,痛斥沙俄狼子野心,深刻揭露清廷腐朽无能。集会结束时,陈独秀发起成立爱国会,拟与上海的爱国学社一道,联系东南各省志士,助益革命。爱国会的行动很快招致清廷镇压,许多革命志士被逮捕,幸存会员也只得四散逃匿。安徽爱国会虽然成立时间不长,活动的次数也不多,但其影响很大,为安徽在辛亥革命前发生的熊成基、范传甲(均为陈独秀发起的爱国会成员)马炮营起义,吴樾在北京炸清政府五大臣,徐锡麟发动安庆反清起义刺杀恩铭等对辛亥革命成功具有重大影响事件可以说是打下了深厚的思想和组织基础。1904年,陈独秀还创办了安徽第一份白话报——《安徽俗话报》,用蔡元培的话说,《安徽俗话报》是表面上普及常识,暗中则在鼓吹革命。这种宣传和鼓动,对安徽的革命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为反对清政府,陈独秀与柏文尉于1905年夏在芜湖发起了岳王会,陈独秀任会长。岳王会各地分会及外围组织则成为安徽地区革命运动的领导核心。1908年光绪和慈禧先后去世,岳王会遂举行起义,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最后还是失败了。岳王会的幸存者大都加入了同盟会,但陈独秀却始终没有加入,主要在于陈不认可同盟会以“排满”相号召,他强调的是反帝国主义、反封建制度,而不仅仅是满汉之间的矛盾。武昌起义爆发后,1911年11月8日,安徽宣布独立。12月12日,孙毓筠任都督,随即电召陈独秀任都督府秘书长。这时的陈独秀就认识到推翻清政府只是革命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今后的建设。1912年,柏文蔚接替孙毓筠出任都督,陈独秀被任命为都督府秘书长,一切施政方针都由陈独秀等代为规划。1913年7月17日,柏文蔚宣布反袁独立,再任都督,亦再任命陈独秀为秘书长。“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爪牙倪嗣冲任都督,陈独秀被列为第一“要犯”,陈独秀只得亡命日本。当他再次回国的时候,便发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董必武:革命不为功名不为家1905年春,董必武以优异成绩考取武昌文普通中学堂。在武昌学习期间,他经常光顾美国教会圣公会附设的阅报室——日知会。在那里,董必武结识了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的负责人刘静庵。当时,刘静庵与圣公会会长胡兰亭,借用日知会的名义,广泛收集国内外各种报纸、杂志和新书籍,供人阅读,而且还组织星期日演讲会,宣传反对清政府的革命主张。董必武在这里受到了良好的革命熏陶,特别是在被捕后仍然坚贞不屈的刘静庵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武昌起义爆发后,正在黄州中学当老师的董必武立即赶赴武昌,担任革命军军务部秘书工作。随即又从武昌奔赴汉口,参加兵站工作,组织支援前线部队的后勤供应。汉口、汉阳失陷后,他与同志们一道又投入保卫武昌的战斗。此间,董必武加入了同盟会,并被选为同盟会湖北支部评议部议员。袁世凯篡权后,董必武也不得不东渡日本。在日本期间,他曾谒见孙中山。在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的险恶环境下,他毅然参加孙中山重建的中华革命党。此后,董必武受命回国组织革命活动,不幸两次被铺入狱,幸得疏通,免遭杀身之祸。后来,在武昌开办律师事务所期间,他还以律师职业作为掩护,参与了护法战争。尽管这些努力都以失败告终,但正如董必武在1916年的一封家信中写道:“重违庭训走天涯,不为功名不为家。旋转乾坤终有日,神州遍种**。”这种理想和抱负引领着董必武在革命道路上继续前行,而辛亥前后的经历则为后续道路的选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我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西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因1911年(清宣统三年)以干支计为辛亥年,故而得名。当年10月10日在武昌爆发首义而胜利,从而揭开了辛亥革命轰轰烈烈的序幕,全国各省纷纷响应脱离清王朝而宣布独立,而故始有中华民国的开启。至2011年整整100年,海峡两岸有不同的表述,在台湾称之“建国百年纪念”,在内地称之“辛亥百年纪念”。如何使两岸凝聚共识,求同存异,借此历史的机遇开启两岸政治协商的大门,需要两岸人民的大智慧和共同努力。一、缅怀被孙中山先生誉为“盖世

书生****ma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