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退耕还林调查报告(会林)12.4din(合集) 第一篇:退耕还林调查报告(会林)12.4din2007级社会学专业社会研究方法论作业郑春一、调查研究的题目和相关背景1、调查题目:兰州市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情况的调查方案2、兰州市退耕还林(草)的发展背景:自2000年退耕还林工程启动,至2005年底,六年来省上共给我市下达退耕还林工程任务90.67万亩,其中:退耕还林25.07万亩(包括退耕还草0.8万亩),荒山造林60.5万亩,封山育林5.1万亩。按年度分:2000年任务10.5万亩(退耕还林3.7万亩,退耕还草0.8万亩,荒山造林6万亩),2001年任务6.4万亩(退耕还林1.4万亩,荒山造林5万亩),2002年任务6万亩(退耕还林2万亩,荒山造林4万亩),2003年任务20.5万亩(退耕还林13万亩,荒山造林7.5万亩)。2004年任务36.95万亩(退耕还林1.95万亩,荒山造林35万亩)。2005年任务10.32万亩(退耕还林2.22万亩,荒山造林3万亩,封山育林5.1万亩)。工程建设涉及全市8个县(区),71个乡镇、377行政村、37473农户、153793人。截止目前,经历年县级自查和省、市复查,六年的退耕还林工程任务已全部落实完成。二、调查对象和范围根据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甘肃省西部开发办、甘肃省林业厅联合下发的《关于抓紧报送退耕还林(草)有关情况的通知》(甘发改农经[2006]900号)文件精神,我市发改委、西开办、林业局派出联合调查组,对全市的退耕还林工程进行了全面的摸底、调查。三、调查项目和设计调查表1、调查项目:(1)、退耕还林(草)总体情况,工程建设质量;总体生态效果,在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方面的作用。(2)、退耕还林(草)区域分布情况;重点生态功能区划分情况;退耕地造林分坡度级构成数据;各地区仍需退耕的耕地情况。(3)、退耕还林(草)地的生态林、经济林与草的构成与分布,按坡度分类;主要树种及比重,已产生的效益或预期效益。后续产业发展情况。(4)、工程区农民收入情况及来源。退耕农户退耕前种植、经营收入变化情况,政策补助到期后收入的可能变化情况,退耕前后劳动力转移及其收入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5)、退耕农户对退耕还林补助的依赖程度,国家按现行政策停止补助后对退耕农户收入的影响程度,当前国家补助占农户收入的比重。(6)、工程区的粮食生产及耕地变化情况(1998—2005);基本口粮田情况;粮食直补有关情况,包括直补方式、范围、总金额,直补涉及的耕地面积。(7)、退耕农户生活困难的范围、程度、成因及解决办法。(8)、“五个结合”落实情况及存在的问题(9)、退耕还林(草)政策补助到期后巩固成果不存在问题、存在一定问题、存在严重问题3种情况的人员构成,对巩固成果形式的判断。(10)、分析巩固成果存在一定问题和存在严重问题的详细原因及各种情况涉及人数、地方已经采取的措施,地方干部和退耕农户对国家的政策需求,提出具体可行的政策建议。2、设计调查摸底表国家十部委摸底表(1-7)附后四、调查方式召集相关人员填写摸底表、召开座谈会。五、调查时间2006年10月15日至30日。六、调查经费和调查工具(略)七、调查机构和队伍(略)第二篇:退耕还林情况调查芜湖市退耕还林情况调查报告自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以来,我市在芜湖、南陵、繁昌三县全面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共完成退耕还林任务17.7万亩(其中坡耕地造林10.15万亩,荒山荒地造林7.55万亩)。为了及时总结前一阶段退耕还林工作,研究解决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工作指导,确保退耕还林扎实、稳妥、健康地进行,市、县林业部门对退耕还林有关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一、成立调查组织。为提高调查工作的质量,市及各工程县均成立了调查组织,并明确专人负责,认真做好调查摸底工作。二、制订调查方法。各县结合春季造林自查工作,根据调查的内容,深入基层,对退耕农户进行摸排,逐乡(镇)、逐村、逐户摸清情况。为保证调查结果的正确和真实,市林业局制订了详细的调查方法,并对参加调查的有关人员进行了培训。三、明确调查内容。(一)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进展及取得的成效。根据总体规划方案,市及各县积极努力,抢抓造林有利时机,退耕还林工作总体进展良好。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工程区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7.7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00%;其中退耕地还林面积10.15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00%,宜林荒山荒地造林面积7.55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00%。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任务1安排分散、前期工作不到位、种苗准备不够充分等。(二)退耕还林工程区水土保持效果监测情况。退耕还林大大加快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治理的步伐,同时调整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了农民盲目耕作,破坏自然植被的传统习惯,为解决“三农”问

文库****坚白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