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长江三角洲区域雾霾协同治理面临问题及对策(全文5篇) 第一篇:长江三角洲区域雾霾协同治理面临问题及对策摘要:指出了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雾霾污染是区域一体化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但是当前的松散的区域环境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区域一体化需求,需要向区域环境协同治理转型,促进区域转型发展。近年来,区域内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和私人汽车拥有量以相对高速度增长,这对雾霾治理产生了不利影响。阐述了雾霾协同治理面临的问题,分析了其原因,并提出了促进区域一体化,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在长三角区域应该采取协同治理的模式,应制定和落实统一主体功能区划规划、建立坚实有力的长三角环境保护合作机制、统一区域能源布局,发展清洁能源、统一区域环境服务市场建设和建立区域碳交易体系。关键词:长三角;雾霾;协同治理;市场中图分类号:x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20126041引言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区域空间范围是不断演变的。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简?戈特曼首次提出了包括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在内的世界六大都市圈。在1982年,长三角区域空间仅指上海、南京、宁波、苏州和杭州。到20世纪90年代,长三角区域指由江浙沪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中15个城市,在2003年,台州市也被纳入该协调会,形成了15+1城市格局。国家发改委在2010年公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km2。2长三角区域雾霾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趋势分析雾和霾是可以使能见度降低的现象,且能见度的水平距离小于10km。区分雾与霾的关键指标是相对湿度,相对湿度小于80%的为可判识为霾,大于80%的,再根据其他指标判断。霾主要由人类活动导致的干气溶胶粒子组成。区域内能见度的下降既有霾,也有雾的影响,两者之间可以在同一天或同一区域变换角色。因此,一般情况下,区域能见度低于10km的空气普遍污浊的现象称为“雾霾”天气。而当前雾霾的根源是各种颗粒雾污染,且pm2.5为主要污染物。长三角区域是我国人口集聚度最高、城市化发展最快、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当前,长三角面积占全国的1/50,人口约占全国1/10,但创造了占全国1/5以上的gdp,始终走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列。但同时,长三角区域能源消费总量占全国的17%,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占全国的10%以上,远远超过了区域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严重。而环境问题是区域性的,因此从区域层面解决将更为有效。2.1区域经济规模持续增长,且以重工业为主近5年来,长三角区域生产总值规模占全国比重维持在20%左右,其规模总量不断增长。其中,工业规模也不断增加,从2009~2013年增加了51%(名义增加值),但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9年的44.5%下降到41.6%。其中,以江苏省工业增加值规模最大,其次是浙江与上海。从水泥、钢材和化学纤维3种主要工业品看,2013区域总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2.9%、17.4%与77.2%。从2005~2013年,水泥、钢材和化学纤维产量分别增加了63%、168%与172%。重化工业快速发展,再加上环境治理设施的相对落后,加剧了区域的大气污染。长三角区域重工业规模不断增加,且占工业比重也逐渐提高。从2005~2013年,长三角的重工业总产值规模增长了3倍多,重工业工业总产值占工业的比重也增加了6%以上。可见未来,长三角区域的重工业规模与比重仍将进一步上升。2.2区域能源消费不断增长,但以煤炭为主近年来,长三角能源消费总量呈不断增长趋势,从2000~2013年以年均复合增长率为8.1%,2013年,长三角区域能源消费总量为6.11万t标准煤。其中江苏消费了超过3亿t标准煤,浙江消费了1.88亿t标准煤,上海消费了1.17亿t标准煤。根据各省发布的规划和公文估算,长三角区域到2017年能源消费总量可能会达到峰值。长三角能源结构中,以煤炭为主,且煤炭比重不断下降。从空间格局看,江苏、浙江和上海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依次下降。2013年,江苏省煤炭比重最高为69.1%,其次是浙江省比重为56.8%,上海比重为38.7%。从煤炭消费规模上看,江苏省煤炭消费总量约是上海的5倍,浙江省的2倍。而区域内石油消费量,以江苏省最多,其次是浙江和上海,但消费量同属一个数量级,相差不多。此外,包括天然气的清洁能源所占的比重非常小。3当前长三角雾霾协同治理面临的问题当前,长三角区域已在全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在保障大型活动上。同时,长三角雾霾协同机制还面临着地区发展不平衡、缺乏统一主体功能区划规划、地方博弈、行政壁垒、松散的合作机制以及区域内环境标准不一致的问题。3.1区域发展不平衡制约了长三角雾霾协调

代瑶****zy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