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长春市“十二五”教育基本建设规划 第一篇:长春市“十二五”教育基本建设规划长春市“十二五”教育基本建设规划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根据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教育系统基本建设规划的意见》和吉林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十二五”期间教育基本建设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立足于我市教育实际,进一步加强我市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全面提升办学条件,促进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制定我市“十二五”教育基本建设规划。一、我市教育及基本建设现状及分析(一)我市教育总体情况截止到2010年9月1日,长春市义务教育段学校1815所,特殊教育学校9所,幼儿园678所。全市义务教育段在校生65.4万人,特殊教育在校生0.16万人,幼儿园在园儿童10.2万人。1、学前教育全市现有幼儿园678所,小学附设幼儿班384个,在园幼儿共计10.2万人。全市在园教职工0.9万人,专任教师0.57万人。专任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比例达到85.6%,幼教专业毕业3858人,占专任教师的67.3%,生师比17:1。至2010年小学招生人数中接受学前教育的比例达到99.6%。全市幼儿园占地面积112.97万平方米,园舍建筑面积49.8万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和园舍面积分别为11.1平方米和4.9平方米。2、义务教育至2010年9月1日,全市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815所,在校生65.4万人。全市义务教育段学校校园占地面积2716.9万平方米,其中农村学校占地2047.5万平方米,城镇学校占地669.4万平方米。全市生均用地面积41.54平方米,其中农村生均用地面积66.79平方米,城镇生均用地面积为19.26平方米。全市义务教育段学校校舍建筑面积400.4万平方米,其中农村学校校舍建筑面积179.4万平方米,城镇学校校舍建筑面积221万平方米。长春市生均建筑面积6.12平方米,其中城镇生均建筑面积6.36平方米,农村生均建筑面积为5.85平方米。3、特殊教育全市特殊教育学校9所,在校生1611人,随班就读学生359人。现有教职工414人,其中专任教师303人,专任教师中71人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3.4%。全市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生均校舍面积在各类教育中处于最高为27.9平方米,生师比为最低4:1。占地面积6.6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和校舍面积分别为41.17平方米和21.68平方米。(二)对“十二五”期间的预测及分析“十二五”期间,我市学龄前人口将持续增加。0岁-6岁人口从2011年的59.30万增加到2014年的68.05万,达到峰值,2015年开始减少,“十二五”期末为67.55万。中小学适龄人口从2011年的75.40万增加到2015年的91.33万,2018年达到峰值,为94.74万。幼儿园园舍预计增加建筑面积18.04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预计增加建筑面积36.41万平方米。二、教育基本建设存在的问题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教育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不了广大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一是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公办园的供求矛盾突出。随着城镇化进程、外来人口的涌入和原有公办园的减少,现有的学前教育资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入托需求,特别是城市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和使用政策未得到有效落实,农村学前教育基础薄弱,发展滞后、城乡差距较大。二是住宅小区配套建设托幼及中小学的比例过低。经市规划部门批准建设的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或义务教育学校,用地没有落实给教育部门,较多需配套的幼儿园或义务教育学校没有与住宅小区同步建设。三是存在部分学校布局结构不合理现象。由于各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特别是个别老城区,学校规模小,网点多,难以达到标准化的办学条件要求四是个别学校体量过大,在校生规模超标或班额超标。个别学校存在超级大校现象,班级数超过国家、省定标准。个别学校大班额问题突出,尽管我市先后出台了有关义务教育阶段均衡发展的有关文件,对学校的标准化提出明确意见,但是依旧存在超标超额问题。三、规划编制原则以贯彻落实《吉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以国家启动的专项工程为重点,以吉林省实施的教育发展重大项目为载体,以科学的学校布局调整规划为前提,结合长春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根据学龄人口的分布状况、未来发展趋势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科学制定建设规划,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益。结合长春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兼顾当前和长远需求,突出重点,解决急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科学确定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和投资需求。准确把握基本建设投入

觅松****哥哥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