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阿房宫赋导学案(学生) 第一篇:阿房宫赋导学案(学生)《阿房宫赋》导学案(学生)杜牧一、教材分析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阿房宫赋》为晚唐文赋,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赋讲究铺陈和声韵,而本文不但有华美的语言、和谐的声律,还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古文中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在韵文发展史上起到里程碑的作用,在本单元中有极高的欣赏价值。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2)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3、德育目标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导致覆亡的道理。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目的何在?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2、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朝政。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难点: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四、课时安排:两课时五、课前预习(自主学习)1、掌握文章重难点字的读音。2、重难点字词的掌握:(1)词类活用;(2)古今异义。3、找出特殊文言句式并作解释。4、疏通文意,把阅读本文产生的问题记录下来。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1、提示文中重要词语,请学生到黑板上注音。词语:骊山缦回囷囷初霁媵嫱剽掠鼎铛俪迤锱铢栏槛2、请三位学生分别朗读全文。3、作者及背景:杜牧(803~852),字牧之,后人称之为“杜樊川”.擅长诗、赋、辞,其中诗歌创作成就最大,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又和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著有《樊川文集》。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此时已是晚唐,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喜欢游猎,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写这篇文章意在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来总结秦王朝骄奢遥逸终政亡国的历史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朝统治者能够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一:文言知识点。解释句中知识点,并翻译。A词类活用:1、六王毕,四海一2、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4、蜂房水涡5、辇来于秦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B古今异义词:1、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今: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古:今:3、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古:今:4、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今:、C一词多义(见课后练习)D特殊句式:1、戍卒叫,函谷举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探究二:学生反复读,尝试背诵。三、反思总结、课堂检测1、小结“赋”的特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的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作者围绕一个事物,就某一客观对象反复描写,多方渲染,极尽铺陈之能事,以达曲传其义,情尽意足之效果。本文的第三段就体现了上述特点。2、检测背诵。第二课时(一)预习展示、提出疑惑1、集体背诵。2、这篇课文都写了哪些内容。(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在了解课文整体内容的基础上,下面我们先来看到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请同学们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2、第二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3、杜牧对于这样雄伟壮观的阿房宫被烧,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4、在课文的最后,作者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5、那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结合文章谈谈本文的写作特点。1、想象、比喻与夸张阿房宫毁于战火,其形制如何,早已无人能够说清,《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见“有关资料”霍松林的《〈阿房宫赋〉鉴赏》引文)也不很详。这给写“阿房宫”造成了困难,也给作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空间。可以说,杜牧在这篇赋中艺术地再造了阿房宫。无论是对楼阁廊檐的工笔细刻,还是对长桥复道的泼墨挥洒,都是出自想象。这些奇特的想象不但不给人以造作之感,反而能带动人沿着他开辟的路径走下去,在头脑中活现当年这座宫殿的盛况。这种效果的取得,和本文运用生动的比喻、大胆的夸张有直接关系。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一段出于想象,既是比喻,也是夸张,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2、描写、铺排与

和裕****az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