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专题阅读.docx 立即下载
2025-08-28
约9千字
约16页
0
22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专题阅读.docx

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专题阅读.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专题阅读

第一篇: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专题阅读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专题阅读1、阮泽宇:13岁的遇难者后人扬子晚报讯(记者杨甜子王璟)出现在公祭仪式上的还有13岁的少年,南京十三中红山分校初一(6)班的阮泽宇。作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阮家田的第五代孙,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阮定东侄孙,阮泽宇获得了为公祭日大鼎揭幕的机会。昨天下午,记者联系上了阮泽宇的妈妈。阮妈妈告诉记者,今年12月19日,孩子即将满13岁。“一个月之前,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就联系了我们,要了孩子的相关资料和照片。11月29日,我们接到了工作人员的电话,正式通知我们孩子被选上参加公祭仪式,和领导人一起为公祭大鼎揭幕。”“为准时赶上公祭仪式,我前一天晚上就带着孩子住在了侵华日军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周边。”阮爸爸透露,此前,他多次带着阮泽宇来到纪念馆,参与公祭活动的彩排,并参观纪念馆。“我们常给孩子讲祖辈的历史,告诉孩子不要忘了过去。”阮妈妈说。阮泽宇的祖辈阮家田去世时年仅47岁。1937年阮定东家住在南京水西门上下浮桥附近的柳叶街。1937年12月,日军轰炸南京时,把阮定东家住房连同店面一起炸掉了。阮定东的爷爷阮家田带着阮定东及阮定东的父母、大哥、二哥,全家逃难,决定逃回江北老家。在逃难到燕子矶的江边时,阮定东全家正准备上小船过江,却被日军追上。日军用刺刀凶残地刺伤了阮家田的大腿及腹部,阮家田当时鲜血直流,他忍着剧痛,紧紧地抱住和保护着阮定东,直到日军走了。阮家田简单包扎了伤口,强撑着上小船过了江。过江之后,阮家田就坚持不住了,无法行走。阮定东的父母回老家请人帮忙,总算将阮家田用门板抬回了老家,没过几天就去世了。2、扬子晚报讯(通讯员艺萱记者杨甜子)在昨天的公祭仪式上,高1.65米、重2014公斤的三足圆形铜鼎备受关注。记者了解到,公祭大鼎出自南京设计,南艺设计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邬烈炎教授,青年教师徐旻培、吴映月、李树,工业设计学院研究生张栩平等组成的师生团队共同承担了“国家公祭鼎”的体量、图案纹饰、文字、底座设计以及整体艺术效果设计工作。“国家公祭鼎”以1933年在安徽寿县楚王墓出土的“楚大鼎”为原型,鼎身古铜色,以显庄重与肃穆。“国家公祭鼎并不是对楚大鼎的简单放大,而是在借其神韵的同时,考量了场地大小、人群身高以及临近纪念性建筑的比例协调性等多方面因素。”邬烈炎告诉记者,“铭文是公祭鼎设计后期的关键部分。在字体的设计上,考虑到了现代人对字体的辨识力,设计团队选用了以魏碑和小楷记事文结合的方式呈现铭文。”“关于国家公祭鼎的纹样设计,设计团队制定了二十余稿,考虑了避邪、梅花、云锦等代表南京历史地理文化的多种图案元素。”主要设计者徐旻培说,“设计团队历经了两个月的艰苦工作,日思夜想,反复修改,我们秉持着从地方性到共性,从复杂性到简单性的设计理念最终成功完成了国家公祭鼎的设计方案。”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吴含光表示,在创作过程中,江苏省委宣传部有关领导高度关注设计进程,多次听取设计团队工作汇报,校党委书记管向群教授向设计团队提出了许多颇有建设性、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3、他俩和总书记一起为国家公祭鼎揭幕“活了80多岁,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激动过。”85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说,“能与总书记一起揭幕公祭鼎,能亲眼看到国家举行公祭仪式,我真的非常激动。”在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为国家公祭鼎揭幕。站在总书记身旁的,是85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夏淑琴和13岁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阮泽宇。4、夏淑琴:历史选择的“见证人”在100多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中,为什么是夏淑琴作为代表揭幕国家公祭鼎?在77年前的那场人间惨剧中,8岁的夏淑琴失去了7位亲人。1937年12月13日上午,一队日本兵闯进她位于新路口5号的家中,转瞬之间,九口之家就剩下了8岁的她和4岁的妹妹。“当时我躲在床上的被子里,由于恐惧,吓得大哭,被日本兵用刺刀在背后刺了三刀,当时就昏了过去,不省人事。也不知过了多久,我被妹妹的哭声惊醒,看到周围全是亲人的尸体,我们俩哭喊着要妈妈„„”夏淑琴回忆道,姐妹俩靠家里仅剩的炒米、锅巴活了下来,14天后才被收养。冥冥之中有天意,不幸的夏淑琴被历史选中。时任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主席以及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委员的美国牧师约翰·马吉用一架16毫米的摄影机,记录下了日军疯狂屠城的情景。片中,马吉牧师也拍下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夏淑琴等人当年的镜头,使得她们也都凭借这部纪录片,成为不容置疑的历史见证人。因“经历了磨难并为历史作证”,12月9日,85岁的夏淑琴获得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颁发的“特别贡献奖”。她是第二个获得这一奖项的幸存者。据新华社5、国家公祭日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专题阅读

文档大小:22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