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马头镇一中课改先进单位经验材料 第一篇:马头镇一中课改先进单位经验材料马头镇一中课程改革经验材料近年来,马头镇一中在太康县教体局和太康县教研室的指导和支持下,认真探索,大胆实践,投入大量精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工作。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校的课程改革工作顺利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产生了一些困惑,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思考,主要做法如下:一、进行新课程改革通识培训,领导专家引领马头镇一中高度重视课程改革。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把课程改革作为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点工作,成立课程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实行校长负责制,分工负责,齐抓共管。根据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文件精神,马头镇一中成立学校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可操作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师资通识培训实施计划。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有组织、有计划地认真组织实施。重视通识培训的过程管理,每次集中培训学习,以制度保证培训效果。学校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人员每人1-2个专题,结合我校实际,就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实施的策略、新课程中老师的角色、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的教与学等作专题讲座。各学科教学骨干、教研组长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了专题报告。同时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撰写教学后记、新理念教学案例分析、叙述自己的教学故事,进行教学反思等活动,将新课程通识培训引向纵深。二、学科新课程标准培训。建立学科课程标准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冯培振校长亲自挂帅,刘中启副校长为副组长,统一部署培训工作,召开动员会、培训领导小组专题会、总结表彰会等。组员由教务主任王玉兰和各学科教研组长组成,负责课程标准培训工作的具体落实和资料收集。通过教研组开展集体学习,利用空余时间开展自主学习,并撰写学习笔记。实行专家引领,多次邀请县教研室教研员来校就课标教材编排进行解读,继续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并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教师之间的交流和点评。三、课程实施操作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全面动员,全员参与课改领导小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新课程改革方案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制定了新课程改革实施规划、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校本培训制度、领导干部听课、研讨制度等。在平时的工作中,他们身先士卒,深入课堂,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与研讨,指导教师领会各学科1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教材的编写特色,共同研究教学改革问题。坚持校长、教学校长、教导主任等成员与各年级组、教研组联系制度,变以“检查”为主为以“研究、交流、沟通、指导”为主,不再以“监督检查者”的身份出现,而是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特别是近几轮专题研讨课以来,领导组成员与教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变居高临下的指导监督为平等、民主的互动式研究、交流、组织、参与;在立体化的信息交流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整合。教师有了表达自己真实感受的机会,在与教师平等对话的过程中,恰恰寻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彻底改变那种强调自上而下、上行下效的开展教研活动的工作方式,形成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教研工作机制,支持教研组根据本组、本学科实际,开展富有创造力和特色化的教研活动。在校领导积极参与、具体指导和耐心帮助下,广大教师焕发了极大的改革和创新的热情,使课程改革工作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树立新课程理念建设一支精干的教师队伍,是新课程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扎实推进教师培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圆满完成新课程、新教材培训任务;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建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因此,我校把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放在了课程改革的首位。我校经常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听课,让他们接受课改的新思想,把握课堂教学新脉搏。开学初,多次安排教师积极参加市县镇组织的的高效课堂培训,积极参与兄弟学校开展的各级教研活动等,2013年10月、11月,先后三次去太康县独塘一中、张集一中学习交流,提高教师运用高效课堂的能力,学习兄弟学校的先进管理和教育教学经验。同时,要求有关教师每次学习后都及时撰写培训总结或反思。利用继续教育或业务学习的时间,集中学习上级的有关课改和高效课堂教学的文件精神和先进的理论、经验、案例等。通过培训、学习,强化了教师素质,锻炼了教师队伍,让教师进一步确认了自己的教学身份,真正成为课堂上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同时积极发挥教师团队协作,加强集体备课组建设。集体备课,定期教研,把教研活动时间安排到教师的日常学习活动中,这是我校几年来的一惯做法。对于集体备课,我们强调“三定”,即:定时间、定地点(由教务处统筹安排)、定中心发言人(由备课组灵活处理),推行个人精备、大家讨论的模式,力争以“严、细、实”的工作作风做到“功在课前,效在课内”。同时,教务处进行不定期的抽查、督促,以避免走形式,切实讲求实效,从而使课堂教学的讲台成为教师集体智慧与个人才华和谐结合

雨巷****可歆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