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温作业安全管理制度(合集) 第一篇:高温作业安全管理制度高温作业安全管理制度1、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符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采取保障人身健康的措施,对防暑降温工作进行监督检查。2、防暑降温设备应有专人管理,按时检修维护,每年在暑季前检查维护一次,并进行效果评价,制定切实可行的使用办法和管理制度。3、应尽量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改进工艺过程和操作过程,减少高温和热辐射对职工的影响。4、应对高温作业场所进行定时检测,包括温度、湿度、风速和辐射强度,掌握气象条件的变化,及时采取改进措施。5、高温作业场所的防暑降温,应首先采用自然通风,必要时使用送风风扇、喷雾风扇或空气淋浴等局部送风装置。6、根据工艺特点,对产生有害气体的高温作业场所,应采用隔热、强制送风或排风装置。7、对高温作业员工应进行上岗前和入暑前的职业健康检查。凡有心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严重的呼吸、内分泌、肝、肾疾病患者,均不宜从事高温作业。8、发现有中暑症状患者,应立即到凉爽地方休息,除进行急救治疗和必要的处理外,还应到职业病诊断机构诊疗。9、对高温作业者,应按有关规定供给含盐清凉饮料,并符合卫生要求。10、对热辐射强度较大的高温作业员工,应提供符合要求的防护用品,如防护手套、鞋、眼镜、隔热服装、面罩等。11、从事高温作业的职工应有合理的劳动休息制度,根据气温变化,适当调整作息时间,尽量避免加班加点。12、高温作业的分级应符合GB4200《高温作业分级》的规定,对高温超标严重的岗位,应采取轮换作业等办法,尽量缩短一次连续作业时间。13、高温作业场所应设有工间休息室。休息室应隔绝高温和辐射热,室内有良好的通风,休息室内气温低于室外气温,设有空调的休息室室内气温应保持在25-27℃。14、油料装卸油作业应尽量避开高温时段。15、本规定由保卫科负责解释并修订。16、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施行。第二篇:高温作业安全管理制度高温作业安全管理制度作者:发表日期:2010.02.26来源:本站浏览:379核心提示:1总则1.1为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防止高温对人体的危害,改善高温作业环境的劳动条件,预防中暑,保护职工身体健康,提高劳动生产率,特制定本制度。1.2本制度规定了公司高温作业职业卫生管理的作业管理,作业环境管理,健康管理及职业卫生教育。1.3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存在高温的作业场所。2引用标准GB4200高温作业分级GB934高温作业环境气象条件测定方法GB5701室内空调至适温度GB2759冷饮食品卫生标准GB935高温作业允许持续接触热时间限值3术语3.1高温作业场...1总则1.1为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防止高温对人体的危害,改善高温作业环境的劳动条件,预防中暑,保护职工身体健康,提高劳动生产率,特制定本制度。1.2本制度规定了公司高温作业职业卫生管理的作业管理,作业环境管理,健康管理及职业卫生教育。1.3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存在高温的作业场所。引用标准GB4200高温作业分级GB934高温作业环境气象条件测定方法GB5701室内空调至适温度GB2759冷饮食品卫生标准GB935高温作业允许持续接触热时间限值术语3.1高温作业场所具有生产性热源,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室外通风设计计算温度的气温时,其作业场所气温高于室外气温2℃或2℃以上时的车间空气温度。3.2高温作业职工在作业场所接触高温的作业。3.3生产性热源系指生产过程中能够散发热量的生产设备,产品和工件等。3.4同类岗位劳动时间与平均劳动时间率系指1个劳动日内各岗位的劳动与休息时间分别归类,统计同类岗位劳动时间。平均劳动时间率系指工作日内净劳动时间与工作日总时间的百分比(包括离岗1分钟以上的休息时间),连续跟班记录3天的平均值。作业管理4.1凡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的防暑降温措施,必须与主休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4.2车间内作业场所夏季允许气温上限,应按当地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同作业场所与室外允许温差之和计算;如某些作业场所的气温,在采取一般降温措施后仍不能达到要求时,允许温差可加大1-2℃。4.3根据不同生产工艺流程和厂房建筑条件,应从总图、工艺、建筑、通风与隔热等方面,采取防暑降温治理措施。4.4在生产中凡能放散大量热量的生产过程和操作过程,对新建工程应采用机械化、自动化操作,非自动化、机械化的旧有厂房应尽量加以改进。4.5新建厂房在确定建筑方位时,应做到避免西晒,如不能避免时,应增添防晒建筑结构或采取其它防晒措施。建筑物屋顶围护设施应有隔热措施。4.6隔热4.6.1在较长时间内直接受到热辐射影响的作业场所或工作室,当辐射强度在2.1J/(平方厘米·min)以上时,应采取水幕、隔热水箱、隔热屏等隔热措施。4.6.2对职工经常停留的高温地面或靠

Do****76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