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的“辫子”意象与国奴性主题分析.docx 立即下载
2025-08-28
约2.4万字
约41页
0
42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鲁迅小说的“辫子”意象与国奴性主题分析.docx

鲁迅小说的“辫子”意象与国奴性主题分析.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6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鲁迅小说的“辫子”意象与国奴性主题分析

第一篇:鲁迅小说的“辫子”意象与国奴性主题分析鲁迅小说的“辫子”意象与国奴性主题分析——以《**》为例思考内容摘要:鲁迅小说常在小说意象主题中蕴含或喻示其判断与理念。本文将以《**》为例,围绕着“辫子”这一主题意象,揭示了“铁屋子”里昏睡的国民的浓重的奴性意识,即国民性最深重的病根——奴隶意识和奴性文化。关键词:《**》辫子国奴性从清朝立国到倾覆,头发,辫子,一直都是汉民族挥之不去的一个心结。鲁迅曾说:“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与冤家,古今来多少人在这上头吃些毫无价值的苦啊!”一条辫子,蕴含着多少中国人的血泪史,辫子的有无,盘与拖,都关系着中国人的命运。鲁迅第一次写到辫子是在《头发的故事》中,后来,他又在《**》中专门写了一场由辫子而引起的**,在《阿Q正传》中再一次写到辫子。鲁迅去世前的最后一篇文章《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中谈的仍然是辫子问题。这似乎透露出鲁迅对中国人的辫子的特别关注。的确,“辫子”意象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促使我们进一步的思考。鲁迅在表现辫子问题的小说中人物的头发以三种样式出现:或拖在脑后、或盘在头顶上、或剪掉。辫子的拖、盘、剪实质上与人的奴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失去了辫子就意味着失去了做奴隶的机会。而盘辫子是为了继续拖辫子,也就是要保住奴隶的资格。“辫子”在《**》共出现了十八次之多,贯穿了小说的始终,并引起了一系列的人物矛盾。在这里,“辫子”作为一个道具,或拖、或盘、或剪,透过“铁屋子”里的人对头发的看法揭露他们精神奴性。这种精神奴性具有丰富复杂的内蕴,可从三个层面上来认识:(一)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自觉与能力,以他人的意志为意志,以现成的思想为思想,以封建伦理观念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这是人的奴隶意识和奴性心态的最突出的一个表现。本来,辫子的有无对社会他人并无太大干系,剪掉辫子也不会对自身以及其他人造成丝毫的损害。但在奴性心态为主的传统社会中却成了生死攸关的大事。《**》中的七斤有无辫子本来无伤大碍,但当张勋复辟、皇帝要坐龙庭的消息传到土场上时,所有人对七斤剪了辫子做出了新的判断,包括七斤嫂和看客,甚至包括七斤本人。但他们做判断时并非从自我内心感受出发,而是受赵七爷思想的操控,以赵七爷的是非标准为标准。七斤夫妇是缺乏自我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的代表。当七斤嫂向赵七爷试探地说出皇帝坐龙庭就要皇恩大赦时,赵七爷马上反问:“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紧要的事。你们知道:长毛的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以“书上写着”来吓唬七斤夫妇。在这场**中,他们自始自终都没有个人的思想表达,至于剪不剪辫子、剪辫子会有什么后果等均没有自己的思考。剪不剪辫子本来对七斤来说是无所谓的事,包括七斤嫂也是这样认为,但因赵七爷将辫子的有无与砍头与否联系在一起,这才引起夫妻二人的恐慌,并使二人立刻反目。在整个**中,七斤和七斤嫂纯粹是行尸走肉的僵尸,因为长期处于被奴役的地位,已经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其个人思维处于一种极端低级的水平,没有个人的思想,对是非的判断均以赵七爷的话语为标准。同样的,赵七爷表面上是“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然而他的全部学问就是“他有十多本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时常坐着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他不但能说出五虎将的姓名,甚而至于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和马超表字孟起。”因而赵七爷也就掌握了话语权,成为能左右土场人们心理意识和行为判断的乡绅人物。而实质上他是一具仇恨革命、浑身散发着“遗老的臭味”的封建僵尸。他梦寐以求的是“皇帝坐龙庭”,因此张勋复辟的消息对他来说无疑是一支强心剂,使这一具僵尸顿时兴奋起来,蠢动起来,自欺欺人地编造出所谓这回“皇帝坐龙庭”“保驾的是张大帅,张大帅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的鬼话来欺骗、威胁和恫吓群众。其实,赵太爷也是一个并无独立思想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朽腐之人。他一切以“书”为准,满脑糊涂,真假不分,是非不辨的中国式“奴隶”。(二)在这种以奴性心理为基础的社会中,从来不把人当人看,人生所愿只求做稳了奴隶,而且在做稳奴隶的满足中奴隶别人,即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这样一级一级地奴隶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这是人的奴隶心理和奴性心态最可怕的一个层面。“辫子”的深刻含义在于,它是清朝统治者用铁血政策在汉人头顶上种起来的。久而久之,汉人也将之当成自己民族的传统而未有违者了,并且在思想深处也形成了辫子等同于生命的思维定式,即“辫子——头——生命”三位一体意识的形成,甚至极力维护这种传统。所以说,汉人蓄辫的过程也就是汉人被奴化的过程。辫子作为奴隶的象征,是奴隶们保住奴隶的地位的凭证。在《**》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鲁迅小说的“辫子”意象与国奴性主题分析

文档大小:42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