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全国-2013_2013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2 氧气课后训练(基础巩固+能力提升)(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rar
立即下载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3课题2氧气课后训练基础巩固1.2013年3月23日,重庆国际马拉松赛正式开赛,发令枪响后产生一缕白烟,你认为产生白烟的物质是()A.木炭B.硫粉C.红磷D.铁丝2.某同学做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操作如图所示,其中不合理的是()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C.硫在氧气中燃烧D.蜡烛在氧气中燃烧3.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恰当的是()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火焰B.蜡烛燃烧产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4.下列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但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A.碳+氧气eq\o(――→,\s\up7(点燃))二氧化碳B.乙醇+氧气eq\o(――→,\s\up7(点燃))二氧化碳+水C.氢气+氧气eq\o(――→,\s\up7(点燃))水D.一氧化碳+氧气eq\o(――→,\s\up7(点燃))二氧化碳5.(应用题)为了延长灯泡的使用寿命,灯泡里放有极少量的红磷作为脱氧剂,其作用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_____。6.(推断题)有A、B、C、D四种物质,A是无色、无味的气体;B在A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同时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D是一种无色气体,把D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试推断A为________,B为________,C为________,D为________。能力提升7.(综合题)氧气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以下有关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A.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B.鱼、虾等能在水中生存是由于氧气易溶于水C.氧气具有可燃性D.氧化反应一定是发光放热的反应8.(情景分析题)林涵同学对储气筒内存放的气体探究如下:收集满两瓶气体,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以甲、乙两种方式迅速插入,发现木条复燃,木条在甲中燃烧比在乙中更旺。根据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该气体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答案:C点拨:白烟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红磷燃烧产物是五氧化二磷固体,产生大量白烟;木炭、硫粉燃烧的产物都是气体,不会产生白烟;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2.答案:B点拨:B图是铁丝燃烧实验,图中集气瓶底部没有留水或铺细沙,可能导致集气瓶炸裂。3.答案:A点拨: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有火星,无火焰。4.答案:B点拨:四个选项中反应物都有氧气,都属于氧化反应;B选项中生成物有两种,不属于化合反应。5.答案:磷+氧气eq\o(――→,\s\up7(点燃))五氧化二磷化合反应点拨: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可除去灯泡里的氧气,防止灯丝氧化;化合反应属于反应基本类型,氧化反应不属于反应基本类型。6.答案:氧气硫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点拨:首先熟记碳、硫、铁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可确定A、B、C三种物质,再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确定D物质。7.答案:A点拨:氧气具有氧化性,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A正确;鱼、虾等能在水中生存,是由于氧气能溶于水,但不是易溶于水,B错误;氧气有助燃性,无可燃性,C错误;氧化反应包括剧烈的燃烧和缓慢氧化,缓慢氧化进行得缓慢,一般不发光,放出的热量少,不易被察觉,D错误。8.答案:氧气密度比空气大能支持燃烧点拨:由题中信息可知,该气体能使木条复燃,应为氧气。木条在甲中比在乙中燃烧得更旺,说明甲比乙氧气含量高。由于甲瓶口向上,乙瓶口向下,故可说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氧气从乙瓶逸出得多。

长春****主a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
一种胃肠道超声检查助显剂及其制备方法.pdf
201651206021+莫武林+浅析在互联网时代下酒店的营销策略——以湛江民大喜来登酒店为例.doc
201651206021+莫武林+浅析在互联网时代下酒店的营销策略——以湛江民大喜来登酒店为例.doc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论《离骚》诠释史中的“香草”意蕴.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