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概括韩非的政治主张1.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这一句话出自《韩非子·孤愤》,“孤愤”这个词,非常具体地表达了韩非子在秦国与当权大臣政治斗争之中的状态,就是孤独而悲愤。韩非子在这一篇中,表达了以法家为代表的战国新兴政治势力在争取政权、巩固政权中主张的政治思想。《韩非子》中的这句话,说的就是懂得法治策略的人在执行法治之前下判断的过程,侯亮平在这一事件中的表现简直就是这句话的完美注脚。案件的调查过程中往往有很多隐晦难明的部分,这个时候就需要判案的人能够有远见卓识,而不仅仅是被眼前的现象所迷惑;而且还要明察秋毫,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如果不是如此,就不能找到更为隐秘的私情。现代的检察官、法官同样需要具备这样的特质,在调查、断案的时候要谨慎小心,更要掌握精准广博的知识,拥有远见,抱着为人民负责的态度来查探案件,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不仅是法官,我们任何人碰到一些令人迷惑的事情的时候,都不要轻易地乱下结论,而应该寻找线索,掌握证据,才能够找到真正的答案。2.能法之人,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这一句,与上一个句子句式相同,是上下两个排比句。韩非子明确指出,执行法令、推行法治的人,一定要具有坚定果敢的特点,并且要刚强正直,不为权势所动;然后用一个“不……不……”的双重否定句式,说明了刚强正直的特点的重要性,也就是要以此而纠察惩治触动法网的奸邪之人。如果没有正直、果敢的特点,碰到困难和权势就容易退缩、低头,就违背了法治的主张。3.道私者乱,道法者治我们知道,韩非子主张法治,他特别强调用法治就应该能够分清公与私,公正地解决事务。这句“道私者乱,道法者治”,以及“私怨不入公门”等,说的都是这个道理。韩非子认为英明的君主治理国家有序有道的原因,就是能够辨明公私,秉公行事,推行法治,并能够去除私人恩怨的影响。这个道理在现代法治社会同样适用。选举、提拔官员时,主要考察的是官员的政绩,而不能任由个人的恩怨进行选拔;定夺是非时,应该按照事情发展的脉络细细考察,而不能夹杂对当事人的私情。先秦人性论与韩非的政治思想性者天生之质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虽孔子之后才出现人性论的争论,但“性”的概念却出现得很早。在《尚书》中就有:“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尚书•商书•汤诰》,“兹乃不义。习与性成。”(《尚书•商书•太甲上》)“不有康食。不虞天性。”(《尚书•商书•西伯戡黎》)“不贵异物贱用物,民乃足。犬马非其土性不畜。”(《尚书•周书•旅獒》)“比介于我有周御事,节性惟日其迈。”(《尚书•周书•召诰》)以上的“性”或同于“生”,或为事物与生俱来不变的性质,而无善恶的价值判断。《毛诗•大雅•生民之什•卷阿》有三句“”岂弟君子,俾尔弥尔性。此处之“性”同“生”,或为“生命”之意。《周易》中出现“性”的概念有:“干道变化。各正性命。”(《周易•干》)“干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周易•干》)“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周易•系辞上》)“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周易•系辞上》}“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周易•说》)孔颖达《周易正义》注曰:“性者天生之质,刚柔迟速之别;命者人所禀受,若贵贱夭寿之属。”老子与庄子论“性”老子《道德经》中没有提到“性”的概念,但说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第二十章》)预设了人有能看、能听、能尝、能有情欲等“天生之质”的感官感觉。但这些感官感觉一旦过度就会造成对人的伤害,因此,不可刺激人的感官感觉和情欲,以避免被伤害。故而“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老子•第三章》)并要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第十九章》)和“欲不欲”(《老子•第六十四章》)。除了感官感觉外,人的情欲来自名利和价值是非,如果没有名利和价值是非,人就不会有情欲而争夺。故言“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老子•第三十七章》)。所以,他认为:“大道癈,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第十八章》)并且指控“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第三十八章》)。所以,他主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老子•第十九章》)。老子虽然没有讨论“性”,但却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自然”当是“天生之质”。去除一切名利和是非价值而回归“天生之质”的“自然”,老子难免有文化虚无主义之嫌。继承老子道家思想的是庄子,《庄子》中多处讨论到“性”。《庄子•天地》云:“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闲,谓之命;

骊英****bb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
最新上传
浙江省宁波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汤成难《漂浮于万有引力中的房屋》阅读答案.docx
四川省达州市普通高中2025届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docx
山西省吕梁市2025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山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山西省2025年届高考考前适应性测试(冲刺卷)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docx
全国各地市语文中考真题名著阅读分类汇编.docx
七年级历史下册易混易错84条.docx
湖北省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黑龙江省大庆市2025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