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考语文备考策略一直以来并将持续下去的基本命题理路依然是遵循"反命题",有意规避押题的可能性。我们把话题稍稍岔开一笔,其实,花点时间稍微理解诗歌本体的特质和源流乃是切入古诗解题的正途。陆机《文赋》中讲"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又言"诗缘情而绮靡",都涉及到一个"情"的问题。做题如探究,必须先走正路,很多人费心背诵了很多意象,比如月、日、江、海等各自在古诗文中表征着的内涵,虽对理解古文化有些助益,但发现做题时往往无法真正用好。解古诗文题目的"第一义"在于对诗歌情感基调的判断,俗化一些,即诗人情感究竟是喜、怒、哀,积极亦或是消极,循此路径再结合注解或所谓"诗眼",实际上往往是表情感的形容词大概可以判断其方向。人们的一般判断是诗歌要优美、情感要积极,但"反命题"的思路往往要于此设下陷阱。事实上,与故人时空的相隔最容易让人用今天的价值判断去曲解古人。考生备考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在课堂所学那些基本古诗常识之外,这些常识可能包括李白的雄浑壮阔、苏轼的豪放旷达等等,必须深切体会那些不被人重视的看似消极的思想或情感,这些反而最有可能在考试中出现。消极情感,古人对于人生的悲天悯人与对时间流逝的无可奈何之情,往往成为重点:"被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伤春悲秋之情;孤寂愁闷之情;仕途失意之情,此种典型的"反命题"思维是考试必须具备的。例如这样的题目: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经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永夜!"秋"、"凄"、"寂"、"孤"等具有词背后投射出的情感基调很容易让我们判断其传递出的伤感,但大部分考生最大的问题在于无法将理解了的情感最终通过合理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并进而切中采分点,所以我主张一定要在大量筛选的情况下记诵一些基本的答题语言,从考试学的高度把握之,比如上面讲到的"伤春悲秋之情;孤寂愁闷之情;仕途失意之情"就是经过仔细考量之后需要考生记诵的,这样在考场中一旦正确判断了词人的情感取向后,考生可以将这种正确的语感顺利调整变成得分要点,比如该题,词人表现了什么样的心情一问,抓住"孤寂愁闷"展开自己的答题,就获得了解题的要点,哪怕后面的分析略有瑕疵,路子走对了,大部分的分值还是可以拿到。二、现代文阅读我一直强调,实际上高考备考策略的关键是抓住"变中的不变"从学生学习文章作法算起,先单字,再组词,后造句,继而成段,最后成篇。因此对应在阅读部分的考题,往往是低级难度,词语含义与句子含义题(有时是题目含义,盖题目本身即是一词或词组的缘故)、中高级难度,结合全文回答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作者谈到了哪些方面、特点等等。再进一步,文章不仅意思要明了、表意要清晰,更需要具有含蓄蕴藉和较强的文学色彩,在这个意义上,鉴赏题实际上成为语文阅读考试中最本质的东西。常规鉴赏题命题的基本方式是划线句子作用与手法两类题。命题思路拓宽之后作用题真正成为考生和教师最为棘手的问题,文章中某个物有什么作用?文章题目有什么作用?文章中某件事有什么作用?各种手法有什么作用?文中引用的诗句有什么作用?等等。这对于传统课堂教学可能构成某种挑战,比如一谈到句子作用,大多数老师都会强调所谓"结构"和"内容",而结构上的作用往往不加细分,直接就是承上启下,这样的呆板思路显然无法真正解决对文章的鉴赏问题。所以,我在以往的教学中不断引入对比、象征这两个核心概念,着重在解决这样的问题。事实上,无论是什么作用,都必须从三个角度展开:第一,手法作用(对比、象征、修辞中的比喻、拟人);第二,结构作用(开头必须在开篇点题、总领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奠定全文抒情基调等内容中选择;中间则必须明确说总结上文,与上文中某某内容相呼应亦或是引起下文,为下文中某某内容作铺垫,而不能简单以承上启下了事;结尾则在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照应题目或开头、总结全文中进行选择);第三,内容作用,详细概括与答案密切相关的段落大意,通过写出这些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作者情感。以上三个角度,必须全面权衡,缺一不可,这样才能取得全面的答案维度。特别是其中的手法作用,总是被大多数人忽略。我曾反复强调过,语文科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文学化色彩的凝重。人说话总有两种方式:一为直白、浅陋、粗鄙,一为含蓄、蕴藉、优雅,当人们想试图将语言表述调整为后者时,必然借助某些具体的方法,这即是所谓表现手法。在高考阶段,对于学生最重要的手法,一是对比(衬托、反衬)、二是象征(将某抽象的观念用具体的意象地传达出来,也可以叫意象),他们的作用都是使得表达更加含蓄,这才是语文阅读难题有效的解法。仍旧举例精讲一道题目来说明。北京卷《祁连雪》17题,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5分)文章第一段说:"'千里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

一只****呀9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
最新上传
浙江省宁波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汤成难《漂浮于万有引力中的房屋》阅读答案.docx
四川省达州市普通高中2025届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docx
山西省吕梁市2025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山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山西省2025年届高考考前适应性测试(冲刺卷)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docx
全国各地市语文中考真题名著阅读分类汇编.docx
七年级历史下册易混易错84条.docx
湖北省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黑龙江省大庆市2025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