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谈小学数学课改问题及解决办法武功县普集街乡永丰小学张博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已经打破了原有的教学常规。通过课改,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教学过程逐渐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究学习,使课堂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场所。但还有少数教师反映,新课程所诠释的基本理念确实很先进,自己也能够接受,但就是到了课堂上不知道如何操作。因此而深感茫然和困惑,甚至不知道该怎样上课了,因而课堂行为也随之出现了一些偏差,甚至走入了“误区”。因此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赶时髦、走形式、急功近利的现象,主要存在下面一些问题。问题一:过于追求教学的情境化或不善于创设情境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构建才有可能实现。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个别教师教学情境的创设没有考虑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不同的教学内容,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如一位教师执教“年、月、日”一课时,以北京申奥成功为情境引出,并不恰当。对于首都的孩子来说,这肯定是耳熟能详的了,四周随处可见奥运的影子;但对于农村里的孩子中有不少对于奥运会是什么,有何意义并不知晓,老师还需进一步给他们讲明白成功申办奥运会的意义,而且有些孩子听后也觉得比较茫然。花费了时间,却没能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特别是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和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同时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从情境引入,我认为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问题二: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话题。因此,每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必不可少。如果学习小组搭建合理,完善了小组成员的评价机制,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将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很自然地,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将会调动起来。但是,在少数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年、月、日的知识时,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合作时间,有的学生在合作中根本没有任何的发现。还有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教师就将打道回府。其实合作的价值在于通过合作,把小组中的不同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因此,教师要抓住最有利的时机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当学生赶到独立思考出现障碍时,解决问题多样化时,知识需要拓展时,凭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很好的完成任务时,最能激起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没有独立思考的过程,合作将会失去真正的意义。没有一定的时间做保证,学生的研究探索将一事无成。还有小组合作中往往成了那些能说会道的优生的天堂,其他潜能生受到抑制。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做到统筹兼顾,多给那些潜能生表达的机会,使他们有机会尝到成功的甜头。问题三:教学只求“表面活跃”在听课中发现,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学生汇报自己小数的认识时,学生们小手如林,“老师,我,老师,我„„”,喊声不绝于耳。当老师指定学生回答时,下边还是喊声不断。对于学生下边的表现,老师全然不顾,只是陶醉于自己创造出的“活跃”的课堂气氛里。其实,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安静、有序、愉快的课堂气氛也是新课程所追求的。让学生“动”是一个好课堂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那么,充分条件是什么呢?就是要带给学生充实的精神生活。如果没有这个“充分条件”,那么,这个“动”就会是“乱”,就会停留在表面上的热闹,而实质上并没有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认知上的冲突、内心的震撼和无言的感动。因此,“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问题四:教师不知及时介入学

wt****58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