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用纸造一座桥》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本课是对这一单元知识的总结和运用。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不同形状和结构的物体,其抗弯曲能力不同;改变物体的形状和结构,可以改变其抗弯曲能力。学生通过对前面七课的学习和实践,已经掌握了这些道理。教材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用纸造一座桥》这一课,是对本单元知识的运用与巩固。这是一堂完全的自主设计、自主探究、自主评价课程,同时,也是对学生合作学习、分享交流能力的培养。采用何种教学策略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成为备课研究重点。 考虑到不同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程度的不同,对知识点的运用也不尽相同,如果按照常规教学方式,引导安排任务,按照原有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势必造成一部分孩子无法表达自己的创意,同时在讨论造一座什么类型的桥将会出现分歧,浪费大量的时间;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做了较大的调整,根据不同的孩子偏好于不同类型的桥梁设计,于是在教学之初讲清楚造桥所用的材料和设计要求,让学生思考什么类型的桥能达到要求即选用何种类型的桥。桥的类型无非四类即拱桥、梁桥、浮桥和索桥,然而浮桥在本单元并没有涉及到,这并不影响本课教学。让学生确定造何种类型桥之后,将全班重新分组;想造拱桥、梁桥、浮桥和索桥的各分一大组;再将各大组的同学进行二次分组,动手能力强的与动手能力弱的孩子搭配,这样更能提供制作效率,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想法,同时这样在造桥过程中减少分歧。 通过对学生归类分组,一切从实际出发,课前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准最适合的不同学生的教学方式,使得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充分贯彻我校“人人发展,发展人人”的教学理念,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让整组学生心往一处想,共同讨论研究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不至于让不感兴趣的孩子游离于课堂。以下是一个小组设计桥讨论过程。 师:你们是设计吊桥是吧? 生:对呀! 师:你们设计一座什么样的吊桥呢? 生A:我们打算设计一座悬索桥,因为悬索桥跨度非常大。 生B:但是我们遇到一个问题,老师提供给我们的材料中没有绳子。 师:那能不能用其它什么东西代替呢? 生:那我们在想想。 这时的我离开了他们小组,到别的小组巡视,两分钟之后我回到了他们小组,我看见四位同学,两两合作,将报纸剪成一条条的带状,然后将一条条带状的纸条扭成一根根绳子,这时的我,庆幸自己开始没有将方法告诉于他们,也让我感叹,别低估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时的我并没有打扰他们,而是继续我的巡视,这时生C说: 生C:老师,我们想到办法了,您看,我们有绳子了。 师:你们还真行啊! 生:那是! 生D:老师您看看我们做的桥塔行吗? 师:好像挺软的哦! 生D:报纸那么薄本来就很软啊! 师:我相信你们一定能想出办法来的。 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各个小组的设计的桥基本成型,设计悬索桥的小组,也最终想出桥塔的结构,将报纸裹紧,柔软的报纸自然就变硬了,小组将桥塔设计成A字形,此小组完成了一座长达43cm长的悬索桥,最终由于时间关系,没能进行载重测试和全班交流,但从同学们所设计的桥来看,学生灵活运用前面学过的知识,改变薄型材料形状增强抗弯曲能力。儿童天生的好奇心是学习科学的起点,而且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分层教学,是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纸桥制作过程中,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ys****39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