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讲的是在丛林中,一只鹿遇到狮子后奋力遇险的故事。鹿非常欣赏本人美丽的角,而抱怨四条细长的腿难看。当凶悍的狮子向他扑来的时分,鹿的四条有力的长腿帮他从狮口遇险,而美丽的双角却被树枝挂住,险些让他丢了性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物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不要只看它的优点而不看它的短处,也不要由于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优点;还告诉我们美丽和适用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都有存在的价值。 学情分析:这则寓言言语优美,浅显易懂,先生经过朗读,就能知道课文的次要内容,进而感悟出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课题:7《鹿角和鹿腿》 课时:两课时 时间: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读准“称”“禁”“撒”3个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鹿的心情变化。 3.了解故事包含的道理,能对与故事有关的说法表达本人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鹿对本人的角和腿的前后态度不同的缘由。 2.领会故事的寓意,初步学习复述故事的方法。 教法:书写指点法演示法 学法:自读自悟法练习法 教备:课件教案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一、抽象揭题,展开联想 1.同学们,大家一同看图片说说相关寓言故事。(课件出示图片) 2.有无同学知道这些寓言故事出自哪儿呢?(鼓励先生畅所欲言) 3.引导先生说出《伊索寓言》,介绍该书,并引出本课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先生:听准老师的读音。 2.先生大声地自在读课文,边读边圈画生字词。借助拼音将生字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子读迟滞。 3.小组合作学习,识记生字,读通课文。 (1)小组内互相检查字音读得能否正确。 (2)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3)合作读课文,互相指正。 4.集体汇报。 (1)由先生本人点将“开火车”读课文,其他先生当裁判。 (2)出示本课生字词,小组代表汇报本组好的识记方法。 三、写字指点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先生边观察边考虑:哪个字要提示伙伴留意? 2.先生互相提示写字时要引发留意的地方。 3.教师示范写“狮、塘、传”,先生书空。 4.先生临写。 四、再读课文,把握次要内容 1.标出自然段的序号,默读课文,考虑:课文写了一件甚么事? 2.先生试着用两三句话概括课文的次要内容,比一比谁讲得简练。 3.教师根据先生的回答,简要板书。 角:美丽欣赏差点儿送命 腿:难看抱怨狮口逃生 作业布置 1.带拼音抄写本课生字,每个五遍,词组两遍。 2.指读课文三遍。 3.默写词语。 板书设计鹿角和鹿腿 角:美丽欣赏差点儿送命 腿:难看抱怨狮口逃生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读准“称”“禁”“撒”3个多音字。(重点) 2.了解故事包含的道理,能对故事有关的说法表达本人的看法。(难点) 一、复习导入 1.先生自在朗读全文。 2.考虑:课文次要讲了一件甚么事? 二、品读课文第1-4自然段 1.先生自读课文第1-4自然段,考虑:鹿对本人的角和腿分别是甚么态度? 2.欣赏鹿角的美丽。 (1)鹿角到底美在哪里呢?请你们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并画下去。 (2)先生朗读。(课件出示句子) (3)它把本人的角比作甚么?(两束美丽的珊瑚)“精美别致”是甚么意思?(精致美好,而且很特别) (4)当它发现本人的角如此美丽,心情怎样?(兴奋板书:鹿角美丽) (5)谁能把这样的心情读出来?指名读。(指点先生读出鹿自我欣赏时兴奋、沉醉的语气。) 3.抱怨鹿腿的难看。 鹿悠然自得地欣赏美丽的鹿角时,忽然觉得本人的腿很难看,它开始抱怨了。它是怎样抱怨的?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并画下去。 (1)课件出示句子。(先生齐读。板书:鹿腿难看) (2)这时分候鹿又是甚么样的心情呢?(指点先生读出不满、厌弃的语气。)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指名用简洁的言语说说本课次要讲了一个甚么故事。 三、品读课文第5-7自然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说说鹿对本人的腿和角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2.先生交流,课件出示: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1)请先生朗读,并从中找出两对反义词。(美丽—难看送命—逃生) (2)成绩过渡:难看的腿让鹿狮口逃生,美丽的角却差点儿送了它的命,这是怎样回事?(先生带着成绩自在读第6自然段。板书:险些送命狮口逃生) 3.指点朗读第6自然段,感受惊险。 4.课件出示:(课文内容) (1)鹿的态度为甚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此时它的心里会想些甚么呢? (2)九死一生的鹿此时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评价它的角和腿呢?(后悔、叹息、感激) 5.小结课文。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甚么道理?(事物各有本人的价值,不能只凭表面去判断事物的好坏。) 6.将本课与《陶罐和铁罐》作比较,说说这两篇课文的共同点

石头****海海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