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江南 教学目标 1.会写田字格里的四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姿势规范。正确认读9个生字。 2.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经过观察图画和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江南水乡的美景。 教学重点 识写本课生字 教学难点 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预备 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教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大家喜欢学诗吗?我们上次学习了《一去二三里》这首写小村庄的古诗。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同学习一首古代人写的诗,诗的标题是《江南》。 2.教师在田字格中板书课题:江南。 (1)指名读课题。 学习“江、南”这两个字。谁能记住这两个字?写字的时分,你还有甚么要提示小朋友留意的地方吗? (2)江南就是长江以南的地方,那里可是个美丽的地方,请大家看! (出示图画,播放音乐。)这么美丽的地方,课文怎样写的呢? 二、采用多种方式认读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音朗读。 2.指点先生自在读课文,要求先生读准字音。 3.指名读,集体正音,齐读。 4.听到同学们的读书声这么好听,诗歌里的生字娃娃高兴地跑出来了,我们跟他们打个招呼吧! jiānɡkěyèyúxī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江可叶鱼西 cǎiliánhéxìjiàn 采莲何戏间 (2)指名认读,正音,齐读。 (3)先生说说本人怎样记住这些生字,在哪见过它们? (4)引导:同学们读得真好,记字的方法也不少,有的同学很会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如今就特别聪明能干!如今生字娃娃又高兴地跑回诗歌里去了。曾经能够认识它们了,置信大家这次会把整首诗读得更正确,更纯熟了。你情愿读给同桌听听吗?然后同桌互相说说读得怎样? 5.请几位先生个别读课文,其他同学做评委,评出“最好播音员”。 三、设置情境,引导先生感知课文内容 1.过渡:你们听,快乐的小姑娘一边采莲一边还在背诗呢!放配乐录音示课件,请先生看画面,听录音。 2.请小朋友再读读这首诗,想一想这首诗有几句话。把你喜欢的那句话多读几遍。(出示全文)(两句话) 3.喜欢读哪句话?还有谁也喜欢这句话,再来读读。 (先生看图)师:江南是个好地方,到处长满了荷花、莲叶。你们瞧!莲叶们谁也不甘逞强,一片一片地从水中探出小脑袋,争着向上长,去享用那暖和的阳光。它们呀,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好热闹呀!多美的莲叶呀,“莲叶何田田”就是讲它们很多的模样。瞧!那边还有几个划着小船,赶来采莲的小姑娘呢,她们拨开莲叶,寻觅那一个个成熟的莲蓬。看,她们嘴角还带着浅笑呢!她们心里肯定很高兴。让我们也高兴地来读这句话。(齐读) 4.小朋友读得真好。让我们来做一回快乐的小鱼吧! (1)示范表演:谁来做碧绿的莲叶,漂亮的荷花,还有那调皮的小鱼? 师:(读得真好,掌声送给他们)小鱼,小鱼,你别走。刚才你在莲叶丛中顽耍的时分,你的心情怎样?(高兴)你能高兴地读读这句话吗?(齐读) (2)找好朋友分组表演。(边表演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5.江南这个地方湖泊众多,河流纵横,荷花、莲叶随处可见。小鱼们在莲叶丛中东游西逛,可高兴了。让我们再去游一游美丽的江南,做一回采莲的孩子。 6.先生齐读课文。指点进展。 四、积累言语,指点背诵。 1.老师发现有些小朋友不光能读好诗,还能背诗呢!本人看图试背。表演背。 2.齐背全文。(配乐) 五、作业 1、给生字口头组词。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巩固。 1.先生开火车认读生字。 2.指名朗读或背诵课文。 二、质疑答辩,感悟内容。 1.先生读课文,想一想你还有甚么不懂的成绩? 2.提出不懂的成绩,全班交流: 重点理解: 其一,“田田”是甚么意思? 其二,人们采的究竟是甚么?(结合图理解) 其三,鱼儿们在干甚么?它们在荷叶间顽耍时,心情怎样? 想象一下,它们会说些甚么? 其四,采莲的人们心情如何? 三、深化感悟课文内容,激发先生对本人家乡的热爱 1.引导发问:谁能读出江南的美?请大家闭上眼睛,让我们进入这美景当中,一同去感受这景色的迷人的地方吧。 2.指名读,集体评价。 3.看!大家都在他的朗读声中沉醉了。就让我们一同再来读读吧! 4.看到这么迷人的景色,如今你最想你想说些甚么,做甚么呢? 想用本人的画笔把江南的美景画下去、想用照相机或摄像拍下去、生到湖里去采莲…… 5.其实,我们的家乡也很美,你知道我们这里哪里有美丽的风景? 6.请几位先生说一说家乡美丽的地方。 四、指点书写生字 1.自先生字笔顺,书空,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 2.出示生字,把东、南、西、北四个字贴在教室的相应方位上。 3.板演示范书写,提示留意点,先生观察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地位。 “可”:留意笔顺,先一横,再写“口”,最初写“竖钩”。 “西”的第五比是“竖弯”不是“竖弯钩”。 4.先生在书上描红练习。 五、作业: 1.

石头****海海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