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不懂就要问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汉字,掌握2个多音字,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使用工具书或根据上下文弄清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和同学交流对这件事的看法。 3.懂得“不懂就要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13个汉字,掌握2个多音字,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和同学交流对这件事的看法。 教学难点: 懂得“不懂就要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你在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不懂的问题?当你遇到不明白的问题的时候,都是怎么处理的? 学生自由表达。 预设:问家长、问老师、小组讨论、上网学习、查字典等。 2.同学们的学习途径可真多,我想这也正是咱同学们学习优秀的原因。 可是在很久以前,那时候的小朋友却没有我们这么好的条件。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认识一个人,看看他是怎样学习的。 课件出示:走近人物——孙中山 常识提示:孙中山,广东香山人,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1905年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学说,1911年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二、整体感知 1.孙中山是怎样学习的呢?让我们听读课文,了解一下。注意在听的时候,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有新鲜感的词语。 三、生字认读 1.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有些还比较难,不知道在朗读的过程中你都认识了吗?谁可以带大家领读一下? 2.出示生字,指名领读。 3.去掉拼音,小组同学进行“你指我认”的活动。 4.重点认读“段、练、戒、厉、楚”等生字。 5.开火车读准字音,也可以开火车组词。 6.刚才在听读和自读课文时,你画出了多少有新鲜感的词语,跟本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吧! 7.老师找到了这些词语,请你谈谈自己的认识,你可以说一下词语的意思或者造个句子。 出示词语:摇头晃脑鸦雀无声糊里糊涂咿咿呀呀连连点头私塾戒尺 学生根据词语进行解释或造句。 四、死记硬背 导学:读了课文,为什么不懂?看看课本上是怎么说的。 1.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学生自由表达。 2.不懂的原因是什么?老师是怎样授课的? 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3.随文识字:了解多音字“背”的用法。 4.课文中具体写孙中山读书的情况的是哪一部分?圈出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你觉得这种学习方式怎么样? 预设:枯燥乏味。 随文识字:了解多音字“圈”的意义和用法。 5.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孙中山有没有放弃学习?他学得怎么样? 预设:从“先生听了,连连点头。”“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等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学习是非常勤奋的。我们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勤奋好学。但是孙中山学得不明白——糊里糊涂。根据上下文理解“糊里糊涂”的意思:认识模糊,不明事理。也形容思想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 虽然背诵得很熟练,但是糊里糊涂的。 五、不懂就问 1.为什么要“问”? 面对这种糊里糊涂的情况,孙中山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相关内容。 预设: 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做: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2.对于孙中山的做法,同学们是怎么看的?大家有什么反应?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小组讨论: 同学们为什么吓呆了?向老师问问题很可怕吗?同学们到底在怕什么? 预设:戒尺,以前做错事或者不会背是要用戒尺打手心的。 根据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当时的情景。 3.听到孙中山的问题,先生是怎样做的呢? 出示: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朗读句子,重点读好动词和语言描写。必要时请几个同学演一演。 学生自由发言。 4.最后的结果怎样?孙中山挨打了吗? 预设: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思考:孙中山没有挨打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让老师的态度发生了这么大的转变呢? 预设:因为孙中山学习勤奋,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 六、学贵有疑 1.同学们都不敢问,只有孙中山去问,这反映了孙中山怎样的学习态度? 读一读相关的句子,尤其读好最后一段孙中山的名言:“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概括这段话的内容,并想一想这段话与题目的关系——照应题目,点明中心。 2.教师总结:学习时能够提出疑问比死记硬背地学习更有价值。我们在学习中就应该善于发现问题,真正做到不懂就问。这是很可贵的。 七、能力提升 读书是有方法的。我们来想一想,读书都有哪些方法? 预设: 1.课文中的“学问学问,

18****88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