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湿热类温病的要点培训课件.ppt / 文档详情
湿热类温病的要点培训课件.ppt 立即下载
2024-09-10
约1.8万字
约85页
0
464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湿热类温病的要点培训课件.ppt

湿热类温病的要点培训课件.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80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湿热类温病的要点第一节湿温沿革:
湿温病名首见于《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又说:“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但仅言其脉而未述其证。
晋.王叔和则首先论述了湿温的病因和证治,他在《脉经.病不可发汗证》中说:“伤寒有湿温,其人常伤于湿,因而中暍,湿热相搏,则发湿温。病苦两胫逆冷,腹满叉胸,头目苦痛,妄言,治在足太阴,不可发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聋,不知痛所在……治湿温如前证,白虎汤主之”。
宋.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提出湿温当用“白虎加苍术汤主之”,较之白虎汤更为对证。可见,金元之前对湿温的认识,主要是作为热病挟湿的辨证与治疗。
金元.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病机论》:“治湿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明.吴又可著《温疫论》,创达原饮一类方剂,用治湿温邪踞膜原之证,亦甚恰当。。清.叶天士对湿温病阐发尤多,他在《温热论》中说:“又有酒客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说明湿热病的产生内因是脾胃失健,外因是感受外湿,内外相引,则病湿热。且随人体体质不同而有不同的病机变化。“外邪伤人,必随人身之气而变”,胃热重的,病机多呈现热重于湿之证。脾湿重的,病机多呈现湿重于热之证。治法上,提出“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等分消湿热、化气利湿等方法,对湿温病的治疗很有指导意义。
与叶氏同时代温热学家薛生白,著《湿热病篇》,详尽地论述了湿热病的因证脉治,最为突出的是,明确提出了湿热病的发病机理是:“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多归膜原。”病变部位“属阳明太阴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在治疗上,根据病位之深浅,湿与热之孰轻孰重,以及邪正之消长情况,制订了芳香宣透、宣开肺气、辛开苦泄、苦温燥湿、清热利湿、清营凉血、生津养液、补益气阴等治法,用药颇中肯。继薛氏之后,吴鞠通《温病条辨》对湿温病分三焦论治,创制了三仁汤、黄芩滑石汤、杏仁滑石汤、五加减正气散、薏苡竹叶汤等不少名方,疗效卓著,为后世广为采用。
至此,湿温始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而被确定
二、病因病机湿热病邪
脾胃内伤湿温病主要病机特点:
1初起以湿遏卫气为主要病病理变化。
2阻滞气机、湿热流连气分,以脾胃为病变中心。
根据中气的盛衰,可表现为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之证。如薛生白所说“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3湿邪燥化后其病理变化与一般温热类温病基本相同。在湿温病的发展过程中,若湿随热化,热势转盛,而湿邪逐渐消失,直至呈现但热无湿的证候时,便称为湿邪“燥化”。气分湿邪燥化,可见热盛津伤、阳明腑实等病证,热入营血分后,可见热盛动血之证,不过本病以肠络损伤而致的便血为多见。

二诊断

三鉴别诊断
四、辨证论治
首先,依舌象辨析湿与热之孰轻孰重。
湿偏盛者,苔白腻、白滑或白厚腻如积粉,舌质略红。严鸿志《感证辑要.湿热证治论》指出:“湿多者,湿重于热也,其病多发于太阴肺脾,其舌苔必白腻,或白滑而厚”。
热偏盛者,苔黄厚腻、或黄滑,舌质红。《感证辑要.湿热证治论》指出:“热多者,热重于湿也,其病多发于阳明胃肠…..其舌苔必黄腻,舌之边尖红紫欠津,或底白罩黄混浊不清,或纯黄少白,或白苔渐黄而灰黑”。
若因湿阻热郁,郁热内迫深入营血,虽舌苔尚白腻或黄腻,但可见舌质红绛。
所以舌苔与舌质的变化,清楚地表明了湿温病中湿与热的多少与轻重程度。并可揭示出湿温病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薛生白:“凭验舌以投剂,为临证时要诀”其次,依症状辨别病变所在的部位,及卫气营血浅深层次。
病在上焦: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胸脘痞闷,或神志昏蒙者、咽
喉肿痛、白培
病在中焦:脘腹痞胀,恶心呕吐,或腹泻或便秘、身目发黄
中焦的病变是湿温病最多见的病变。因湿温病以脾胃为病变中心,研究湿温病的治疗规律,其重点也是在研究中焦湿温病的治疗规律。
病在下焦:小便不利或小便不通而兼热蒸头胀。

最后,注意观察湿温病的化燥及寒化的两种不同转归。化燥可深入营血,寒化后可表现为寒湿证。
治疗原则:
以分解湿热,使湿去热孤为原则。主要应用于卫气分阶段
吴鞠通认为:“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因此,既要祛湿,又要清热,必须根据病机,运用合理恰当。
如何把握湿证的辨证治疗,
雷丰《时病论》“治湿之道非一,当细察而药之。如湿气在于皮肤者,宜用麻、桂、二术之属,以表其汗,譬如阴晦非雨不晴也。亦有用羌、防、白芷之风药以胜湿者,譬如清风渐爽,湿气自消也。水湿积于肠胃、肚腹肿胀者,宜用遂、戟、芫、牵之属以攻其下,譬如水满沟渠,非导之不去也。寒湿在于肌肉筋骨之间,拘挛作痛,或麻痹不仁者,宜用姜、附、丁、桂之属以温其经,譬如太阳中天,则湿自干也。湿气在于脏腑之内,肌肤之外,微而不甚者,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湿热类温病的要点培训课件

文档大小:464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