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地理一.位置、行政区划和人口3.人口大省 (1)人口总数居全国第8位。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数量迅速。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人口增长速度逐步得到有效控制。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仍然较多,人口形势十分严峻。 (2)人口密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人口分布地域差异明显 淮北平原、长江沿岸平原人口密度大 大别山区、皖南山区人口密度较小 (3)全国劳务输出大省 (4)少数民族多,人口数量少 (5)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口城镇化加快;人口老龄化速度开始加快;人口受教育状况显著改善。二.自然环境(二)温和湿润的季风气候 安徽省地处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气候的主要特征为:四季分明,明显,温和湿润,夏雨集中。 淮河以北:温带季风气候 淮河以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1.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分布 淮河以北为暖温带、半湿润地区 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地区 2.降水分布特点:南多北少,山地多,平原和丘陵地区少。 3.旱涝灾旱频繁,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次数最多,范围最广,危害最大。夏涝的区域主要在淮河流域和沿江西部的安庆,夏旱以淮北南部沿淮和江淮之间北部最为严重。水利设施:陈村水库、淠史杭灌区、江淮运河。(关注山区地质灾害)(三)主要的河流和湖泊 1.三大流域 淮河横贯安徽北部 长江自西南向西北横贯安徽,有“八百里皖江”之称 南部的新安江,属钱塘江水系 2.湖泊 安徽省最大湖泊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有“皖中明珠”之称。(四)过渡性的植被和土壤 1.自然植被分布具有从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特征,自北向南依次为落叶阔叶、落叶阔叶和常绿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地植被呈垂直分布。 植物资源丰富,植物品种繁多。有大面积的人工林和经济林。 2.土壤呈现自北向南过渡的明显特点,淮北地区主要为棕壤,江淮地区为黄棕壤和黄褐土,皖南为黄壤和红壤。在江淮和皖南地区有大片肥沃的水稻土。三.经济发展2.矿产开发 煤炭:储量居华东地区首位,集中分布在两淮地区 铁矿:马鞍山 铜矿:铜陵 3.工业 (1)以淮南和淮北煤矿为中心的两淮能源基地历来是长江三角洲的能源供应基地。 (2)冶金工业 “钢城”马鞍山是华东地区重要的钢铁工业中心,是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 基地之一 有“古铜都”之称的铜陵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电解铜生产基地 (3)汽车工业:合肥、芜湖 (4)家用电器:合肥、滁州、芜湖 (5)高新技术产业: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4.交通运输 (1)铁路:是安徽省交通运输网的主体 南北向:京沪线、京九线、合福高铁 商合杭 东西向:陇海线 (2)公路运输:是安徽省陆路运输的主要方式。 已形成以合肥为总枢纽,以芜湖、蚌埠、阜阳、安庆等为区域中心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3)内河航运:长江、淮河、巢湖在全省内河航运中占重要地位,芜湖、蚌埠是全省重要的内河港口。 (4)民用航空:合肥、黄山是国家一类空港口岸合福高铁5.城镇化战略格局 “一带一圈一群” 一带:皖江城市带 一圈:合肥经济圈 一群:晥北城市群 1.地域文化 徽州文化、皖江文化、涡淮文化。徽州文化与敦煌学、藏学并称当代中国三大地域文化。 2.三大旅游区 大皖南国际旅游区:以黄山为龙头,“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和太平湖)”为重点,有黄山、皖南古村落(以西递、宏村为代表)两大世界遗产。 泛巢湖国家旅游区 新皖北区域旅游区 1.区域联系 皖电东送 西气东输 2.区域发展战略 (1)皖江城市带率先崛起。“一轴双核两翼”空间布局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标准着皖江城市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一轴:长江双核:合肥、芜湖两翼:宣城、滁州 (2)支持皖北地区加快发展 (3)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 (4)促进皖南和大别山区发展 3.G60科创走廊 4.《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5.《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18****88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