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药用植物学蕨类植物门.pptx / 文档详情
药用植物学蕨类植物门.pptx 立即下载
2024-09-14
约3.8千字
约40页
0
2.5M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药用植物学蕨类植物门.pptx

药用植物学蕨类植物门.ppt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5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2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会计学第一节蕨类植物的特征
主要特征
1.是高等植物中具有维管组织,但比较低等的一个类群。2.具有明显的世代交替,无性生殖产生孢子,有性生殖器官具有精子器和颈卵器,孢子体远比配子体发达,并有根茎叶的分化和较原始的输导系统。产生孢子而不产生种子。3.在生活史中,有两个独立的植物体,即孢子体和配子体,是较高等的孢子植物,又是较原始的维管植物。与苔藓植物比较一、孢子体
1.孢子体发达,具根茎叶的分化,为多年生草本陆生或附生。2.根:通常为不定根,着生在根状茎上。3.茎:通常为根状茎。少数具地上茎,直立成乔木状,具有复杂的保护作用的毛茸鳞片。4.叶:多根茎上长出,幼时大多呈拳曲状。根据起源及形态特征分为小型叶和大型叶;根据功能又分为孢子叶和营养叶。蕨类植物的毛和鳞片
⒈单细胞毛⒉腺毛⒊节状毛⒋星状毛
⒌鳞毛⒍细筛孔鳞毛⒎粗筛孔鳞毛5.孢子囊
⑴在小型叶蕨类中单生于孢子叶的近轴面或叶基部,孢子叶通常集生在枝的顶端,形成球状或穗状,称孢子叶球或孢子叶穗,如木贼。⑵较进化的真蕨类,其孢子囊长生于孢子叶的背面、边缘或集生在一特化的孢子叶上,常常有多数孢子囊聚集成群,称为孢子囊群。⑶孢子囊群有圆形、肾形、长圆性、线形等形状,原始的类型其孢子囊群裸露。进化的类型常有膜质的囊群盖覆盖。⑷孢子囊壁由单层或多层细胞构成,在细胞壁上有不均匀增厚的环带。⑸环带着生的位置有多种形式,如海金沙的顶生环带,芒萁属的横行中部环带,金毛狗脊属的斜形环带,水龙骨属的纵形环带。
孢子囊群在孢子叶上着生的位置
⒈边生孢子囊群(凤尾蕨属)⒉顶生孢子囊群(骨碎补属)
⒊脉端孢子囊群(肾蕨属)⒋有盖孢子囊群(贯众属)⒌脉背生孢子囊群(鳞毛蕨属)孢子囊的环带
⒈顶生环带(海金沙属)⒉横行中部环带(芒萁属)
⒊斜行环带(金毛狗脊属)⒋纵行环带(水龙骨属)6.孢子
孢子同型:大多数蕨类产生的孢子大小相同。孢子异型:如卷柏和少数水生真蕨类的孢子有大小之分,产生大孢子的囊状结构称大孢子囊,大孢子萌发后形成雌配子体,产生小孢子的囊状结构称小孢子囊,小孢子萌发后形成雄配子体。无论是同型孢子还是异型孢子,在形态上可分成两类:一类是肾状的两面型,另一类是三角锥状的四面型。孢子的周围光滑或常具不同的突起或纹饰,或分化出四条弹丝。孢子的类型
⒈两面形孢子(鳞毛蕨属)⒉四面形孢子(海金沙属)⒊球状四面形孢子(瓶尔小草属)⒋弹丝形孢子(木贼属)7.蕨类的茎内维管系统
孢子体茎内维管系统形成的中柱类型较为复杂,有原生中柱,管状中柱、网状中柱和散状中柱。不同的中柱类型和演化有关,由实心的原生中柱向散状中柱的趋向发展,原生中柱仅有木质部和韧皮部,无髓部,无叶隙。原生中柱包括单中柱、星状中柱、编织中柱。管状中柱包括外韧管状中柱、双韧管状中柱。网状中柱、真中柱和散状中柱是最进化的类型。蕨类植物根状茎常有叶柄残基,叶柄中的维管束数目、类型及排列方式可作为鉴别药材的依据之一。
蕨类植物的各种中柱类型,常是蕨类植物鉴别的依据之一。真蕨类植物很多是根状茎入药,而根状茎上常带有叶柄残基,其叶柄中的维管束的数目、类型及排列方式都有明显的不同。
中柱类型横切面图解
⒈⒉⒊原生中柱⒈单中柱⒉星状中柱
⒊编织中柱⒋外韧管状中柱⒌双韧管状中柱⒍网状中柱
⒎真中柱⒏散装中柱二、配子体
孢子体成熟后,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成绿色叶状体,称为原叶体,也就是蕨类植物的配子体。配子体结构简单,生活期短,能独立生活,有背腹的分化。腹面生有球形的精子器和瓶状的颈卵器,精子器内产生有多数鞭毛的精子,颈卵器内有一个卵细胞。。精卵成熟后,精子有精子器逸出,借水为媒介进入颈卵器内与卵结合,受精卵发育成胚,胚发育成孢子体(幼时暂时寄生在配子体上),长大后配子体死去,孢子体进行独立生活。三、生活史
蕨类植物的生活史中有两个独立生活的植物体:孢子体和配子体。孢子体世代:从受精卵萌发到孢子体上孢子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前。配子体世代:从单倍体的孢子萌发到精子与卵子结合前。世代交替明显,其中孢子体世代占很大优势。四、化学成分
黄酮类
生物碱类
酚类
萜类及甾体类
第二节蕨类植物的分类
小叶型蕨类:松叶蕨纲、石松纲、水韭纲、木贼纲;大叶型蕨类:真蕨纲。我国蕨类植物学家秦仁昌教授把上述五个纲提升为五个亚门。药用植物较多的主要为:
石松亚门、木贼亚门和真蕨亚门。一、松叶蕨亚门(psilopgytina)
本亚门植物绝大多数已绝迹,仅存1目(松叶蕨目),1科,2属。广布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我国自大巴山脉至南方各省区有分布。★代表药用植物
松叶蕨(松叶兰)Psilotumnudum(L.)Griseb.附生植物,根状茎匍匐,棕褐色,内有真菌共生,表面生有毛状假根。地上茎直立或下垂,高15~80cm,上部二至五回二叉分枝。叶极小,厚革质,三角形或针形,尖头。孢子叶阔卵形,顶端二叉。孢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药用植物学蕨类植物门

文档大小:2.5M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