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除法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是一个亲身实践,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形成的过程。在学生学习中我以学生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资源,以学生为主体,我起到一个引导作用,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和学生喜欢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学、主动的学。力求在我的启发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他们的情感信心在交流中得到发展,对知识的认识得到不断的拓展,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良好时机,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获得学习的乐趣。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2一、动手操作感受和体验平均分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大熊猫分竹笋的情境。让学生说说图意,找出相关数学信息,引入问题:10个竹笋,平均分给两只大熊猫,每只大熊猫分几个?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入新课。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数学活动中的操作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用学具自己动手去摆一摆、分一分。把10个竹笋平均平均分给两只大熊猫,每只大熊猫分几个?要求每个同学都动手摆一摆,实际分分看。学生摆完后,教师让一名分得好的学生在黑板前演示分的过程。通过分,学生清楚地知道了分出来的结果,是每只大熊猫分5个。师生共同总结: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平均分”。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平均分,学生的认知建立在表象的基础上,也就突破了这个抽象概念的难点。二、注重分法的多样化。接下来的环节分桃子的设计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20个桃子平均分给5只猴子、你会怎么分?”学生有很多种分法。有的是1个1个的'分,有的是2个2个的分,有的是4个4个的分。然后再让让学生分松果,15个松果平均分给3只松鼠,你会怎么分?学生有很多种分法。学生都十分一致的进行了平均分,没有出现不是平均分的情况。接着的练一练,在动手操作、不同分法的交流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3本节课通过提供学生喜爱的帮熊猫妈妈分竹笋的教学情境,有效地组织实施让学生动手分一分、说一说的活动,以达成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的教学目标,力求使学生在经历体验除法意义的过程中,协调发展他们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认识的过程应该是体验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总有一种强烈的需求---总想自己是个发现者、探索者,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体验到创造的快乐。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机械地传授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经历建构知识的过程。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帮熊猫妈妈分竹笋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认识和理解除法算式的两种不同含义,把抽象的除法算式与具体的情景联系起来,为今后学习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表达的过程应该是规范的过程。数学语言是规范和严谨的,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描述身边的事和物,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环节。二年级学生要实现在观察的过程中由日常用语到规范的数学语言、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变,是不容易的',他们进行抽象概括的能力还相当薄弱,因此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教师根据预设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体验除法算式的意义,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逐步规范他们的数学语言。整节课,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描述除法算式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意义,例如:例4中12÷4=3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而例5中20÷4=5表示把20个竹笋每4个分一份,分成了5份,也就是求20里面有5个4.这些数学语言的描述,体现出学生对除法算式意义的理解已从具体过渡到抽象,体现了学生数学语言的发展轨迹。应用的过程应该是发展的过程。用数学是数

星菱****23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