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土地制度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为保证国家赋税收入,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在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实际上就是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整个院落占地10642㎡,建筑面积4175㎡,被誉为晋商大院的代表。同时乔氏家族在巅峰时占有良田千顷。土地兼并的原因与影响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桑蚕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据《魏书》重读地主史之抗租:杨白劳与黄世仁 总体上来讲,地主在与佃农的斗争中,并不像黄世仁对杨白劳那般具有压倒性优势。按合同收足地租,对所有的地主而言都是一种奢望。佃农抗租,有太多地主无法监控和应付的手段。正是这些手段,在地主与佃农之间达成了微妙的利益平衡。概念:地主出租土地、按契约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的经营方式 原因: 过程:战国——产生,汉代——扩大, 宋代——日益普遍,明清——渐成主流土地私有制土地革命 (斗地主、打土豪、分田地)1953年,农业改造,建立合作社,实行土地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2014年全面推开。为什么要研究全国卷?考向、答案在往年的试题中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1.西周:贡赋 2.春秋后期: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 3.秦朝:按人丁收税、征发徭役、兵役 4.汉朝:编户齐民制度 5.北魏:租调制 6.隋唐:租庸调制 7.唐中后期:两税法 8.北宋中期:方田均税法、募役法 9.明朝中后期:一条鞭法 10.清朝前期:“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11.清朝:摊丁入亩(地丁银) 1.春秋时期,公元前594年主要盛行于两汉,编户农民依据资产多少对封建国家承担田租、赋税(更赋、算赋、口赋、)和徭役、兵役四项负担。主要实行于魏晋南北朝。主要了解北魏的租调制:受田农民,每年必须交纳一定数量的租粟、调帛或麻,还必须服徭役和兵役。这里的“调”指户税,征收帛或布。1.唐朝前期1.北宋中期,土地兼并激烈,国家“积贫积弱”1.明朝中期(明神宗时),张居正改革1.清朝前期,康熙帝实行清初雍正在位时期,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赋税,叫做“地丁银”。这样,自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被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二)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4、征税时间:不定时定时 (以两税法为标志) 5、必须服徭役、兵役可以代役 (以“庸”制为标志) 6、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税逐渐加重②赋役征银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三)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变化的原因(四)赋役制度变化的影响 3.(2009广东)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 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 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 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 4.(2013海南)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这表明南宋 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D.经济控制逐步加强 5.(2009天津)对右图所示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A.政府奖励垦荒耕地数量增加的情况 B.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记录 C.农村土地专业化经营的情况 D.国家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6.(2011大纲)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贷(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年份1.(2013新课标Ⅱ·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

xf****65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