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乘法分配律》改进案例及反思 第一次教学《乘法分配律》反思: 在第一次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完全是按照书上呈现的次序,结合主题图提供的情境,在引导学生观察式子的左边和右边是什么关系,然后学生结合上面呈现的等式,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发现规律,最后在学习用字母来表示乘法分配律,课上学生似乎很好地掌握了乘法分配律,但是,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类似a(b+c)=ab+c,这样看来似乎是混淆了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两种简便运算,实质上是学生只注重乘法分配律的“形”,而忽视了乘法分配律的“神”,忽视了对乘法分配律最本质意义上的理解。于是,我决定给乘法分配律赋予意义,后来想想,其实,乘法分配律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经常用的,于是,我选择了从搭配衣服的情境引入,来探究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经历乘法分配律的发现、抽象、概括的过程;初步学会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猜想、举例、验证。 3、在探究运算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思考的习惯和大胆猜想、仔细验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经历“猜想、举例、验证、归纳”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体悟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舞蹈队训练情境) 师:我校舞蹈队的同学们正在认真集训,准备参加一年一度的艺术节集体项目的比赛。 老师在搭配服装时遇到了一个问题。 (白板呈现) 2件上衣、2条裤子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案? A衣服B衣服C裤子D裤子 45元/件55元/件65元/条35元/条 师:谁能有序地把思考过程告诉大家? 二、探索规律 1、解决问题中发现规律。 师:两件上衣和两条裤子共有四种搭配方案。(白板呈现) 方案一:方案二:方案三:方案四: A上衣A上衣B上衣B上衣 C裤子D裤子C裤子D裤子 (1)出示:独立思考:选出你喜欢的一种方案,算出买10套服装共需要多少钱? 要求:①用不同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决。 ②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交流、汇报。 方案一:(结合学生的汇报思路,ppt展示算理) 方法一:(45+65)×10方法二:45×10+65×10 =110×10=450+650 =1100(元)=1100(元) 师:不管怎么算,都是10套服装的总价,都是1100元;我们可以用等号把(45+65)×10和45×10+65×10连起来。板书:(45+65)×10=45×10+65×10。 方案二:谁选择了这种方法?(A上衣配D裤子)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请学生列出算式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方法一:(45+35)×10方法二:45×10+35×10 =80×10=450+350 =800(元)=800(元) 教师板书:(45+35)×10=45×10+35×10。 方案三、方案四。 师:根据刚才的学习,这两种方案,你能直接写出等式吗?说一说,你问什么这样写?⊙刚才同学们是从计算结果相同得出了(45+65)×10=45×10+65×10的,你能不能从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来说明两个算式是相等的呢? (2)初步感知规律。(白板呈现) 师:这四种方案都写出了两组算式,得到四组等式。(纵向观察) 仔细观察这四组等式,左边是怎样购买服装的?右边呢? 注:左边是先算出一套服装的价钱,再算10套服装的总价。 右边是先分别算出10件上衣和10条裤子的总价,再算10套服装的总价。 【设计意图:从学生关注的校园生活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应用白板的拖曳功能,呈现有序搭配的过程。在解决买10套服装共需要多少钱的过程中,借助PPT的动画功能,逐一呈现不同购买方案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分配律的现实意义。】 2、探究乘法分配律。 (1)提出猜想。 师:你们猜想一下,是不是所有像这样的两个算式都会想等呢?都存在“这样”的规 律呢?(板书:大胆猜想) (2)举例验证。 师:同学们猜想对不对呢?我们需要一一验证。(板书:举例验证) 师:像上面这样的等式,你还能再写一些吗? 活动要求:①写出两个这样的等式。 ②想办法说明你写的等式左边和右边是相等的。 (学生展示写出的等式,重点是说明左右两边相等的理由) 预设:结果相等;乘法意义;联系实际解释等等。 师:有没有这样的同学,你的等式找不到合理的解释? 看来,只要有合适的情境,像这样的等式都能说明它的成立。 (3)发现规律。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等式,比较左右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你能具体说说每个算式的运算顺序吗?(横向观察) 提升:等号左边都是先求两个数的和,再用和与一个数相乘; 等号右边是先求两个数的积,再把积相加。 (4)得出结论

xf****65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