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 明朝“永宣之治”内政外交多姿多彩素材.doc 立即下载
2024-11-03
约2.8千字
约3页
0
16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 明朝“永宣之治”内政外交多姿多彩素材.doc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明朝“永宣之治”内政外交多姿多彩素材.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明朝“永宣之治”:内政外交多姿多彩
明初,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的恢复发展,到仁宗、宣宗两朝,出现了社会经济的繁荣。永乐帝驾崩后,他的儿子朱高炽、孙子朱瞻基先后即位,是为明仁宗、明宣宗,这个时期被认为是明朝国力最强、政治最清明的时期,形成了明代早期国泰民安的升平景观。后世有史家称之为"仁宣之治",堪比周朝的"成康之治"、汉朝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贞观之治"。宣德十年(1435年),朱瞻基去世,年仅三十八岁。"仁宣之治"就此完结。
以前,当人们谈到明代治理较好的时期时,常常提到上述"仁宣之治"。实际上,仁宗只在位10个月,即使他再英明,也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将国家治理成盛世。他除了一即位就下令停止"下西洋"以外,并没有什么重大举措为后人所知。但他为人宽厚,"深恶赃吏",名声较好,故文人多愿为他说好话。宣宗只在位10年,基本上是个守成之君,其统治期间"蒸然有治平之象",其实也是永乐年间鼎盛的余绪。仁、宣二帝所倚重的大臣,如"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蹇夏"(蹇义、夏原吉),都是永乐年间的遗臣。正是在明成祖永乐年间,明朝的国力达到鼎盛。明成祖以此为基础内外经营,使永乐年间呈现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辉煌。以前,由于明成祖是通过靖难之役从侄儿建文帝手中夺来的皇位,被封建士大夫称为"篡逆",故不愿肯定永乐帝的政绩。今天人们已清楚,靖难之役实则是皇族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永乐年间的盛世景象也应该得到如实的承认,把永乐盛世和仁宣时期的太平合称"永宣之治",更合于历史实际。
永乐年间出现了许多治国名臣,在仁、宣二帝时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永乐盛世的出现是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的。明成祖生于乱世,深知以农为本的道理,也深知农事之艰难。有一次,有的官员主张要农户自己把粮食运往北京。永乐帝不同意,说了一段颇体恤民情的话:"国以农为本,人之劳莫如农……幸足供赋租,而官吏需索百出,终岁不免饥寒,又可令输数千里之外乎?"一个封建帝王能说出这种话,是难能可贵的。
永乐帝经常发放给穷苦农民耕牛、种子之类,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中的困难。打开《明实录》就会发现,这一类记载可谓俯拾皆是。例如,永乐帝刚即位一个月,"以北平、山东、河南累年经兵,缺耕牛,特命……以官牛给之"。当年年底,户部郎中李昶奏言,北平各郡县的老百姓"虽多复业,今尚艰食,且乏牛耕种"。明成祖遂命调粮接济,并命官府买一些耕牛发放给他们。这对农民恢复生产来说,自然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永乐帝提倡臣下直言民间疾苦。有一次,永乐帝对通政司官员说:"设通政司,所以决壅蔽,通下情……自古昏君,其不知民事者多至亡国。"因此,凡有关百姓休戚者,虽小事亦必须马上奏闻。如自己不报,别人却报了,则对地方主政官员要严加惩处。有一年,河南遭受了水灾,地方官匿而不报,反而说是个丰收年。永乐帝遣人巡视,发现有不少老百姓在吃草种子,甚至有人已饿死。永乐帝立命对这些地方官严加惩治,并为此榜谕天下:"自今民间水旱灾伤不以闻者,必罪不宥"。
正是在永乐帝一系列措施的激励下,出现了许多治国名臣,其中最著名的大概就是"蹇夏"(蹇义、夏原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了。他们都直言敢谏,清正有为,使永乐时的政治比较清明,"政无壅蔽",从而促进了永乐盛世的形成。这几位名臣在仁、宣二帝时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永乐年间是明代历史上最多姿多彩的时代
永乐帝依仗国力强盛,陆续兴办了一些浩大工程,影响深远。其中,大规模营建北京和浚通大运河影响最大。永乐帝要将首都从南京迁至北京,故营建北京的工程十分浩大。经此营建,北京建筑的布局更加匀称整齐,设计更加科学合理,许多建筑巍峨壮观,显示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建筑艺术和风格。迄今为止,除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些新建筑外,北京的基本格局都是永乐时期奠定的。例如故宫的宫殿,虽几经焚毁,几经重建,但仍保留着永乐时期的基本样式和格局。
永乐帝以强大的国力为后盾,积极发展对外交往。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永乐帝遣使四出,广加招徕,使中外使节往来呈现出空前活跃的局面,并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空前壮举。实际上,除郑和外,还有很多数次出使的使节。例如侯显出使榜葛剌(今孟加拉国)、尼八剌(今尼泊尔)等地,《明史·侯显传》赞道,侯显"五使绝域,劳绩与郑和亚"。像李达、陈诚数次出使中亚诸国,陈诚还留下了一部《使西域记》。与此同时,外国使臣也频繁来华,使洪武末年那种"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局面顿时改观,外国来华使节"络绎于道"。永乐五年(1407年)就有11个国家的使节来华。永乐十七年(1419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回国时,就随船带回了17个国家和地区的贡使。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来华朝贡的共"十六国,遣使千二百人贡方物至京"。这种盛况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
除外国贡使和王子、王妃外,永乐年间还有4个国家的国王7次来华,其中3个国王死在中国,葬在中国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 明朝“永宣之治”内政外交多姿多彩素材

文档大小:16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