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第三章-第四节侵犯与利他.ppt 立即下载
2024-11-13
约6千字
约187页
0
17.2M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第六讲第三章-第四节侵犯与利他.ppt

第六讲第三章-第四节侵犯与利他.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8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六讲第三章第四节侵犯与利他知识要点
正确面对挫折
第一节侵犯行为的概述
第二节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侵犯行为的控制
第三节利他行为的概述
第四节紧急状态下的冷漠行为
第五节利他行为的理论和利他行为的发展知识要点战争与暴力是人的本性吗?正确对待挫折1、挫折的概述
(2)挫折产生的原因

主观原因身心条件
动机冲突:
双趋式动机冲突
双避式动机冲突
趋避式动机冲突


(2)挫折产生的原因
客观原因
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
社会制度
人际关系
社会习俗等2、影响挫折感受的因素2、影响挫折感受的因素2、影响挫折感受的因素2、影响挫折感受的因素3、挫折后的反应攻击:——当个体的目标受挫、动机受阻时,常在态度和情绪上产生敌视心理,在行为上有攻击表现。
直接攻击
间接攻击(转向攻击)
自我攻击


退缩:
冷漠——指个体对挫折情境表现出漠不关心与无动于衷的态度。
幻想——指个体企图以自己想象的虚构情境来应付挫折,借以脱离现实。


退化(成熟倒退)
退化又叫倒退、回归或退行,指个体遇到挫折时,表现出与自己年龄不相称的

退缩:
冷漠——指个体对挫折情境表现出漠不关心与无动于衷的态度。
幻想——指个体企图以自己想象的虚构情境来应付挫折,借以脱离现实。

退化(成熟倒退)

固执老和尚问小沙弥:“如果你进一步则死,退一步则亡,你应该怎么办?”
小沙弥毫不犹豫地说“我往旁边去。”4、心理防卫方法4、心理防卫方法投射作用反向作用
抵消作用
幽默作用
升华作用
补偿作用不可以一时之得意而自夸其能,亦不可以一时之失意而自坠其志
(明)冯梦龙一.侵犯行为的定义及其分析
二.侵犯行为的理论一.侵犯行为的定义及其分析一.侵犯行为的定义及其分析
其基本特点是:
1.侵犯行为是有意图的行为
2.侵犯行为是外显的行为
3.侵犯行为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二)侵犯行为的分类:
1、按照侵犯行为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
言语的侵犯
动作的侵犯(二)侵犯行为的分类:
2、按照侵犯动机的不同,可以分为:
报复性侵犯
工具性侵犯。(二)侵犯行为的分类:
3、按照侵犯行为的不同性质、行为结果和社会意义,可以分为:
反社会侵犯行为、
亲社会侵犯行为
被认可的侵犯行为。反社会侵犯行为亲社会行为被认可的侵犯行为二.侵犯行为的理论弗洛伊德早期认为,人有两种基本的本能:性本能与自我保持本能。性本能是人的行为的基本动力,使人的行为遵循快乐原则;而自我保持本能或自我本能则使人有适应现实环境,趋利避害的变通性。侵犯性是性本能的一部分。
而在其1920年出版的《超越唯乐原则以外》一书中,将他原来提出的两大基本本能修正为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此时他提出了与性本能(生的本能)相对应的侵犯本能(死的本能)。弗洛伊德相信,侵犯和自毁这两种冲动,都标志着人类有一种基本的无意识的死亡愿望2、洛伦次的侵犯本能论2、洛伦次的侵犯本能论(二)动机论研究表明,挫折导致侵犯的制约条件很多,如目标的重要性、目标的临近性和目标的合法性受质疑等等,这些制约条件若集中在同一个体身上时,则其侵犯行为往往会发生。
动机论还认为侵犯行为的目标可能会转移。所谓目标转移,乃是指当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对挫折制造者进行还击时,往往会找到一个替代者即出气筒去发泄。(三)社会学习理论(三)社会学习理论(三)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进一步阐明社会学习理论关于侵犯行为起因的几个基本观点:(二)侵犯行为的习得班杜拉指出,侵犯行为的观察学习并不能在接触侵犯行为后自然而然地发生作用,必须在一定条件下,经过一系列步骤才能发生作用:其次,观察者必须通过表象或语言符号有效地储存侵犯行为的模式。第三,观察者凭藉表象或语言符号再现榜样的侵犯行为,即在内心预演观察到的侵犯行为。第四,动机过程,即一定的诱发刺激成为侵犯行为表现的必要条件了。第二节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侵犯行为的控制(一)瑞文和鲁宾的模型
(二)沃森的模型二.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堵车引起人情绪激动(二)侵犯线索的引发什么线索会引起侵犯行为呢?已有研究表明,第三者的挑动、身边的武器(“武器效应”)以及他人的侵犯行为均可作为线索而引起侵犯。(三)酒精(四)个人因素
1.性别
2.认知水平
3.道德发展水平与自我控制性别的因素(五)情绪唤起水平
研究发现,不仅总的情绪唤起水平直接影响到人们的侵犯行为,特异性的唤起水平,如性唤起,也会改变人们的侵犯性。(六)社会角色与群体的影响
当社会对一种特定社会角色较为容忍时,人们的侵犯性会明显增加。

群体的相互作用,可以导致人们侵犯性的增加。另一方面,群体的极化作用和去个性化作用,也可以使人更倾向于选择同群体相一致的侵犯行为。(七)大众传媒
实验室研究和生活事实,都证明了暴力传播的潜在危险。绝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都赞同,暴力传播会增加公众尤其是儿童的侵犯性。三.暴力电视与儿童侵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第六讲第三章-第四节侵犯与利他

文档大小:17.2M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