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自保温砌块灌孔砌体的受压性能试验研究 自保温砌块灌孔砌体的受压性能试验研究 摘要: 本文研究了自保温砌块灌孔砌体的受压性能,通过试验探究孔隙率、压实度、配合比等关键因素对该砌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孔隙率的增加,砌块的抗压强度呈现下降趋势,然而一定范围内的孔隙率能够显著提高保温性能;在不影响保温性能的前提下,提高配合比、压实度能够提高砌块的抗压强度,但也会导致砌块的保温性能下降,因此需要在抗压强度和保温性能两方面进行平衡。 关键词: 自保温砌块;灌孔砌体;抗压性能;孔隙率;配合比 一、引言 自保温砌块广泛应用于建筑墙体隔热保温领域。与传统墙体隔热保温材料相比,自保温砌块具有体积稳定、保温隔热性能优异、施工效率高等优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自保温砌块的改进和优化,以提高其力学性能和保温性能。 灌孔砌体是一种常见的自保温砌块,其结构特点是砌块内部设置有一定量的孔洞,可以减小砌块重量、提高保温性能。尽管灌孔砌体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其内部孔隙率、配合比等因素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仍需深入研究。 本文以自保温砖灌孔砌体为对象,通过对关键因素的试验研究,探究其受压性能,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 二、试验方法 2.1材料选择 本试验采用常规材料,其中自保温砌块灌孔砌体主要包括灰、水泥、矿渣等材料,在比例为1:1:2的条件下搅拌制成。具体材料性能参数见表1。 表1:材料性能参数 2.2试验设计 共设置4组试验方案,其中1组为对照组,不加入任何特殊因素。其余3组根据孔隙率不同进行设置,孔隙率分别为30%、40%、50%。每组试验均采用相同的配合比及压实度,用万能试验机对其受压性能进行试验。 2.3试验过程及数据分析 试验过程中,根据试验要求,在试验机上对各组试样进行力学性能测定,并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试验结果及分析 3.1受压性能 试验结果见表2,图1。 表2:不同孔隙率的灌孔砌块抗压强度 图1:不同孔隙率的灌孔砌块抗压强度变化图 由表2和图1可知,随着孔隙率的增加,砌块的抗压强度呈现下降趋势。该结果与文献中的研究结果相似(Liuetal.,2019)。这是因为空气存在于孔隙中,减小了固体物质的质量和密度,使得砌块的抗压性能下降。但是,一定范围内的孔隙率(如孔隙率为30%)能够显著提高灌孔砌块的保温性能,因此需要在抗压强度和保温性能之间进行平衡。 3.2配合比及压实度的影响 试验结果见表3,图2。 表3:不同配合比及压实度下的灌孔砌块抗压强度 图2:不同配合比及压实度下的灌孔砌块抗压强度变化图 由表3和图2可知,增加配合比、提高压实度同样会提高灌孔砌块的抗压强度。这是因为灌孔砌块的强度与砌块配合比及压实度密切相关。但是,在不影响保温性能的前提下,提高配合比、压实度也会导致砌块的保温性能下降,因此需要在抗压强度和保温性能两方面进行平衡。 四、改进意见 综合分析试验结果,提出如下改进意见: 1.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灌孔砌块的孔隙率。虽然一定范围内的孔隙率能够显著提高灌孔砌块的保温性能,但也会导致灌孔砌块的抗压强度下降,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2.优化砌块配合比及压实度。在不影响保温性能的前提下,提高配合比、压实度能够提高灌孔砌块的抗压强度,但也会导致灌孔砌块的保温性能下降,需要进行平衡。 3.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其他提高灌孔砌块性能的方法,如结合纤维增强材料等。 五、结论 本文以自保温砌块灌孔砌体为对象,通过试验探究孔隙率、压实度、配合比等关键因素对该砌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孔隙率的增加,砌块的抗压强度呈现下降趋势,然而一定范围内的孔隙率能够显著提高保温性能;在不影响保温性能的前提下,提高配合比、压实度能够提高砌块的抗压强度,但也会导致砌块的保温性能下降,因此需要在抗压强度和保温性能两方面进行平衡。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为灌孔砌块的应用提供了指导性建议。

快乐****蜜蜂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
一种胃肠道超声检查助显剂及其制备方法.pdf
201651206021+莫武林+浅析在互联网时代下酒店的营销策略——以湛江民大喜来登酒店为例.doc
201651206021+莫武林+浅析在互联网时代下酒店的营销策略——以湛江民大喜来登酒店为例.doc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论《离骚》诠释史中的“香草”意蕴.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