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教学教材.ppt 立即下载
2024-12-03
约2.9千字
约31页
0
528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第四章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教学教材.ppt

第四章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教学教材.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6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四章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犯罪心理的形成规律一、犯罪心理形成的模式路路(化名),12岁,某工读学校小学班学生。8年的偷窃历史,偷窃近百次,盗得自行车40多辆、黄鱼车5辆、电瓶车一辆,以及手表、衣物等,总价值7000元。路路的父母原是云南插队的上海“知青”。在路路出世刚满两个月时,年轻的妈妈丢下孩子返回上海,路路吃着云南米汤长到两岁半随父回沪。父亲在亲友的帮助下,成了路边设摊的童装个体户,路路也成了招揽生意的活“模特儿”,整天穿着各种童装站在路边,为父亲招引顾客。4岁时,父亲就把零钱交给儿子去管,成了主宰金钱的“小主人”,逐渐养成了要吃便买、要玩便拿、花钱如流水的恶习。路路的父亲本来就有偷窃前科,做了个体户,手头宽裕了,但旧习不改,并利用手头有钱,玩女人,搞流氓活动。这些不轨行为,必然对幼小的路路产生直接影响。路路刚满5岁,父亲因盗窃、流氓两罪并发被判劳动改造三年。从此,路路断绝了一切经济来源,回到了祖母身边,生活靠街道救济,维持最低水平,这对路路来讲是从“天堂”掉进了“地狱”,一时很难适应。一次路路在马路上游荡,看到水果摊成串的香蕉,他馋涎欲滴,萌发了偷香蕉动机。一个吃惯了零食的孩子,终于抵御不住物质的诱惑而偷了香蕉。首次成功,对一个孩子来讲好比注射了强心剂。从此,5岁的路路整天在马路上东游西逛,这里偷一只苹果,那里偷一只橘子,开始了偷窃生涯。路路六岁半进小学,由于从小失去母爱,性格孤僻,对成年人不亲近,与同学不合群,独来独往没有任何朋友。入学的第一天他就没有按时到校,后来经常迟到、早退,老师多次教育无效。后来由厌学、逃学到干脆不去上学,成了“挂名”学生,整天闲逛,走到哪里,偷到哪里,并由偷吃的东西发展到偷钱、偷物、偷车等,而且越偷越精明,越偷胆子越大。由于年龄小,人们对路路的偷窃行为往往采取宽容和同情态度,甚至司法机关对他的违法犯罪行为也没能给以必要的惩罚和阻止。一次次被抓获,而又轻易被放过,客观上助长了他的偷窃邪念,使他在偷窃的泥坑中越陷越深。从小养成的习惯是很难改掉的。路路进工读学校受教育一年半,偷窃心理并未改变,偷窃行为还不断发生。进校18个月就逃跑18次,每次逃出去都有作案行为。他自己说:“一个星期不偷东西,不撬坏几把锁,心里就烦躁,手就痒痒难受。有时星期天放假回家,没有找到下手机会,就不想返校,好像有什么任务未完成似的。”从少年期开始,通过不良交往和违法尝试,逐渐发展成为犯罪心理。这类人社会化不完全或经历了错误的社会化,形成了不良人格,始犯年龄早,犯罪恶习深,矫治难度大。继发型渐变模式案例继发型渐变模式总结突变模式突变模式案例---人际关系冲突突变模式案例---机遇式二、犯罪心理形成的一般规律(二)心理选择律----犯罪心理的形成,体现了个体对外界因素的积极、能动的反映。

1、主观能动性使得不同个体对刺激有不同的选择。
2、主观能动性还使得人们对同一刺激有不同的反映。
3、主观能动性还使得同一个体对同一刺激在不同时间、场合有不同的反映。(三)“量变---质变”转化律----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犯罪心理有别于一般性的过错心理或一般性的越轨心理,它的形成标志着个体在个性品质方面的质变,因而同样遵循着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有一个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事实证明,大多数犯罪人的个性不是骤然变坏的,犯罪人大都经历了在个性方面逐步演变和越变越坏的过程,到了一定程度才演变为犯罪心理。(四)反馈----强化律(犯罪心理在犯罪活动中不断强化而趋于巩固和发展)

1、通过不良实践,也只有通过不良实践,个体才能接受不良客观因素的影响。

2、通过不良实践,不良主体意识外化为不良行为,逐渐形成犯罪心理。第二节犯罪心理向犯罪行为的转化(二)特点
1.犯罪动机强烈、具体、明确;
2.被害人与犯罪行为的相关性较小;
3.由犯罪心理的形成到犯罪行为的发生往往经过较为清晰的几个心理阶段:
心理冲突和思想斗争

确立犯罪动机,明确犯罪目的

制定作案计划

进行作案准备

实施犯罪(一)概念和特征
概念:反应性行为,是指犯罪人实施的犯罪不是出于预谋,未经过明显的意志活动,而是个体在外部诱因刺激下产生的应答性反应。
特征:
1.事先无预谋,犯罪行为表现为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自动化的、带有反射性质的应答性反应;
2.刺激情境的出现是反应性行为出现的重要作用;
3.心理过程短暂或没有有意识的心理过程(如应激反应)。(二)反应性行为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防卫反应和避险反应
这种行为常常是由被害人引起和挑动的,犯罪人事先并无准备和预谋。
2.应激反应和激情反应
在应激情境中,个体由于愤怒、恐怖、嫉妒及怨恨等情绪达到极点,极易造成攻击性的犯罪行为。
3.习惯性行为
习惯是一个人后天习得,并经过反复刺激与反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第四章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教学教材

文档大小:528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