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作物研究法资料 概论、第一章试材准备 1、作物栽培生理研究方法主要哪几种? 答:(一)生物观察法。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是收集科学事实、直接获取自然信息的基本途径。(二)生长解析法。在一段时间内影响产量和因经光合产物的积累导致植物发育两者自然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的方法称为生长分析法。(三)发育研究法。侧重发育器官的观察。(四)生理生化法。作物产量形成过程中源、库、流等方面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方法,利用物质测定、生物统计等方法进行作物生长发育分析。(五)模拟模型与专家系统法。生物数学兴起后,采用数学方法解释和推论作物生育和产量形成过程,由此产生了模拟模型等方法,还利用电子计算机预测作物的生长量和产量。 2、什么是作物生长分析?主要用于植株个体生长和群体生长的指标有哪些? 答:在一段时间内影响产量和因经光合产物的积累导致植物发育两者自然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的方法称为生长分析法。生长分析用于植株个体的指标:通常是在早期进行的,包括:(1)相对和绝对生长率;(2)单位叶光合速率或净同化率;(3)叶面积比率;(4)比叶面积;(5)比叶重。生长分析用于作物群体生长的指标:主要阐述经济产量的积累状况,项目包括:(1)叶面积持续期;(2)光合势;(3)总生物量的作物生长率和经济产量;(4)净同化率;(5)收获指数。 3、在取样过程中植株的代表性是怎样通过准确度与精确度来体现的? 答:准确度是指试验中所得测定值与真实值的符合程度。测定值与真实值之差称为绝对误差,但在实用上多以相对误差来表示测定值的准确度。由于真实值不易得到,所以常用由总体抽样测定的平均值来代替,测定值与平均值之差称为绝对偏差,实用上是以相对偏差来表示准确度。偏差越小说明从总体所抽样品的代表性越好。精确度(也称精密度),是指在测定中所得数值重复性的大小,它能反映偶然误差的程度。精确度高说明测定方法可靠,重复性好。注意:有时精确度很高,但准确度不一定很好,即测定样品的代表性不一定很好;反之,若准确度很好,则精确度也一定很高。 第二章作物个体生长量研究法 1、什么是作物的株高整齐度和株高构成指数?他们计算公式是怎样表示的? 答:株高整齐度可用株高变异系数的倒数来表示。变异系数是表示变数的离散程度的相对数值;整齐度用变异系数的倒数来度量,则表示变数的集中趋势。作物的性状愈整齐,产量愈高。 整齐度= 式中:X:株高的实测;X平均:株高的平均值;n:测定样本数;S:株高的标准差;C.V.:变异系数。 小麦茎秆上下节间长度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称为株高构成指数。株高构成指数:Ⅰn为任一节间长度与该节间加其下节间长度之和的比值。 设株高为L,Ln为第n节间长度,n为自上而下的节位,则可按上式分别求得株高的ⅠL值和各节间相应的Ⅰn值。 2、关于作物叶面积指标有哪些测定方法?他们有什么优缺点? 答:(一)叶形纸称重法。优缺点:不受叶片短时失水的影响只能进行离体测定。(二)鲜样称重法和干样称重法。优缺点:适宜于叶形不规则曲折不平展的叶片,如棉花、番茄。局限:鲜样称重法受叶片失水的影响只能进行离体测定。(三)长宽系数法。测定优点:不需剪叶,测定方法简便,能对田间活体植株进行连续测定;适宜叶型:平展而规则的叶片可用长宽系数法,如禾谷类和豆类叶片。 (四)回归方程法。适宜叶型:不仅适用于规则形叶片,也适用于不规则形叶片;测定优点:工作快速方便、准确高效,便于进行非离体的田间测定。(五)叶面积仪测定法。测定优点:工作快速方便、准确高效,可进行非离体的田间测定。 3、简述作物植株体烘干重的测定过程? 答:新鲜材料应先在105℃下烘干0.5~2小时(杀青),使酶失活,防止样品成分的变化。然后降温至70~80℃下烘干1~2天。需测定籽粒中蛋白质、脂肪烘干在50~60℃下,最好用鼓风干燥箱,将样品平铺,以加速干燥。 第三章作物群体结构研究法 1、叶面积指数如何计算? 答:叶面积指数(LeafAreaIndex,LAI)就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有多少倍的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叶面积/土地面积。测定:单叶面积、单株叶面积、单位土地面积内的株数,计算叶面积指数。叶面积指数计算公式: 2、叶片光合势和叶面积持续时间是如何计算和表达的? 答:光合势:指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群体在整个生育期或某一生育阶段,总共多大的叶面积,按其功能折算成为“工作日”。它是叶面积与叶片工作持续日数的乘积,其单位是“米2·日叶面积持续时间:是表示叶面积及其持续时间的指标。测定不同时期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即可计算出光合势和叶面积持续时间。测定方法:(1)测定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株数;(2)测定单株叶面积;(3)计算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面积(平方米);(4)计算光合势; 光合势=前次叶面积+后次叶面积(㎡)×持续时间 2 (5

王子****青蛙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