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绪论 1、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直接理论来源及其创新 (1)马克思、恩格斯吸取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3)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首先,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因此,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部分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本,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为它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不带任何偏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对任何一个领域都不是浅尝辄止。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5、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1)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 (2)是由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决定的; (3)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 (4)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以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有能动的反作用。 (2)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却忽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 反作用。 2、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简述其内容和意义 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 容: (l)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认为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心主义。 (2)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 3、列宁对物质的定义 列宁说:“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4、简述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基本规律 (1)揭示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2)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4)承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和辩证关系 (1)含义: 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辩证关系: 首先,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

王子****青蛙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