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论语》思想分类总结.doc / 文档详情
《论语》思想分类总结.doc 立即下载
2024-12-12
约3.9千字
约6页
0
42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论语》思想分类总结.doc

《论语》思想分类总结.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孔子思想核心是什么?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具体有以下几层意思:一、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人之天性是“仁”的根基,由此以往,对别人也怀有爱心;二、去除私心、克制私欲,用“礼”来规范一举一动,使言行举止符合“礼”;三、“仁”表现在政事活动上,则要求仪容、态度庄重、恭敬,做事认真、谨慎,对人讲究信用,并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尽力成人之美,而不做损害别人利益的事。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是作为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而提出来的。对于从政者,他提出要“爱人”,要“身正”,即讲求“德治”。孔子最看重的是“礼”,所谓“礼”不仅指日常生活中、宗庙祭祀活动中的礼仪、礼节,还包括个人行为规范以及人与人之间、各个阶层之间所应遵循的规范。在孔子心目中,西周的“礼”已经很完备了,因此他主张取法周礼。追求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为政应以“正名”为先,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当然这也是鉴于当时君不象君、臣不像臣的现实而发的。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礼”是外在的带有一定强制性的社会规范,“仁”偏重于内心自觉追求,不过,对“礼”的遵循仍要出自内心的自觉自愿,并且要以“仁”为心理基础,否则的话,“礼”就成为虚假的文饰,对此,孔子批评道:“人而不仁,如礼何?”而反过来,行为不符合“礼”,却不妨害它符合“仁”,从孔子指斥管仲不知“礼”,而仍称许他“仁”,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可见,在孔子思想里,“仁”是更高的规范。
思考:你如何看待孔子的“礼”(克己复礼)?
二、孟子思想核心是什么?
孔子将“仁”作为人的最高道德规范,但他没有说明人为什么要行“仁”,孟子的“性善论”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在孟子看来,人的天性中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即具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德的萌芽。
孟子,名轲,字子舆,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生活在战国时代,在政治学说方面,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出了“仁政”“王道”思想。其核心是保民、爱民,具体做法是:制定百姓的产业,并实行低赋税的政策,使百姓得以衣食无忧,上可供奉父母,下可养护妻儿;对百姓重在教化,使具备孝悌之德,而尽量少动用刑罚。
孟子倡导的“仁政”,是和他的民本思想紧密相联的。他明确地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如何理解文中孟子的“仁义”观?
孟子为了使孔子所说的“仁”更易理解,把孔子分开来说的“仁”与“义”合并为“仁义”一词,并加以阐扬。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从《论语》相关语录来看,“义”指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什么事,它和“利”是一对矛盾的概念。“君子义以为质”,“质”是干、根基的意思,君子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具备“仁”的人,所以说“义”之于“仁”极为重要。
《孟子》里对其解说有新的发挥,即: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大意是人心应该居于“仁”,人的行事应该以“义”为准,也即是说蕴蓄在内为“仁”,而发之于外则为“义”。那么看一个人是否具备“仁”,只要看他的行为是否合乎“义”就行了。这样,就把孔子所说的“仁”的内涵和要求简明化了。
思考:请你用今天的眼光如何看待孟子所说的“利”?
三、《论语》中相关思想的语录体
(一)、《论语》有关学习的思想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温故而知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说:“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办交涉;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孔子认为读书的目的在于应用于实践)
(二)、《论语》中有关教育的思想
因材施教
子曰:“习相近也,性相远也。”
意思:每个人在小时候都性情都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子曰:“有教无类”。
意思: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意思:天生就懂得的人最聪明,通过学习而懂得的人次一等,遇到困难才去学习的人又次一等。遇到困难还不学习,就是下等的愚民。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说: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深奥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很难让他了解深奥的道理了)。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不到他努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论语》思想分类总结

文档大小:42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