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4《寡人之于国也》三中西校.doc / 文档详情
4《寡人之于国也》三中西校.doc 立即下载
2024-12-12
约3.1千字
约5页
0
40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4《寡人之于国也》三中西校.doc

4《寡人之于国也》三中西校.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西校高一部语文教学设计
课题寡人之于国也课型文言文新授课课时第1、2课时教具多媒体教学目标知识点1.识记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能力点1.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写作手法。
2.掌握有关文言句式及其特点。教育点1.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2.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重难点1.翻译文中句子,掌握翻译的一般技巧。
2.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文本研习与对话)
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PPT)
(一)
1、导入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的千古名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孟子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混乱,礼制崩坏的时期,各国诸侯争城夺地,征战不断;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篇反映那个时代的文章。
板书:《寡人之于国也》孟子(PPT)
2、简介作者.
孟子名轲,邹人,三岁时父亲逝世。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为了给孟子营造合适的学习环境,曾经三次搬家。《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是,是孟子及其弟子编辑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7篇。语言犀利酣畅,比喻形象生动,感情饱满真挚。与《大学》、《中庸》、《论语》等儒家经典合为“四书”。
(二)
1、听朗诵,标注字词读音和停顿。

2、听学生分读,注意纠正字音。
数()罟()不入洿()池鸡豚()狗彘()之畜()庠()序申之以孝悌()移其粟()于河内王好()战弃甲曳()兵衣()帛()然而不王()者饿殍()

二、目标导航,自主阅读
(PPT展示学习目标)
1、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

2、重点语句翻译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2).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3).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矣

(6).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

(7).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8).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3、文言知识小结
A文言句式
(1).是亦走也判断句
非我也,岁也判断句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状语后置
树之以桑状语后置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B.古今异义
弃甲曳兵而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或百步而后止古义:有的人今义:选择词
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义:那么今义:这,代词
河内凶古义:黄河今义:河流
请以战喻古义:请允许我今义:让对方……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同意
C.一词多义
1.于:
寡人之于国也对于
移其民于河东到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跟、与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数:
数口之家几,表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数罟不入洿池细密
3.发: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打开粮仓
主人忘归客不发出发
D.通假字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
无失其时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花白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通途,道路
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对话文本,学会审美)
1、阅读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概括段意。
一、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1)
二、孟子论述“民不加多”的原因。(2、3)
三、孟子阐述“民加多”的根本措施。(4)
2、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加多”的原因
3、文中梁惠王为何说自己“尽心焉耳矣”?他的具体做法又是什么,请指出?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4、(1)面对梁惠王的自夸,孟子是怎样评价梁惠王的政绩的?
明确:“以五十步笑百步”
(2)“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说明梁惠王与其他诸侯国没有任何本质区别,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相差无几。梁惠王自以为尽心了,政策比邻国好,可是,“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这主要因为他“好战”,老百姓看穿了他的伎俩,他仍然实行的是虐民暴政之策。
5、第四段中,孟子提出的仁政具体内容是什么?各有怎样的效果?
明确:(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材木不可胜用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2)“养生丧死无憾”“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6、本段中,孟子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做法?
明确:(1)对比。“狗彘食人食”(诸侯贵族)与“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下层百姓)对比鲜明,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
(2)比喻。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做法比喻成刺人而杀人归罪于武器的做法,二者实质是一样的。

四、重点讲解,深度研习
1、从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有怎样的思想和主张?
明确:(1)、“王好战”,孟子极力反对战争,希望民众有休养生息的机会。
(2)、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4《寡人之于国也》三中西校

文档大小:40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