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中医内科学总论.ppt / 文档详情
中医内科学总论.ppt 立即下载
2024-12-16
约4.9千字
约142页
0
998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中医内科学总论.ppt

中医内科学总论.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37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欢迎进入
《中医内科学》课程学习中医内科学总论导言
基本框架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医学。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专业课。是临床专业课,是中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是临床诸学科的基础。其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医临床工作的发展水平。
三、中医内科学的任务第一节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一)萌芽(殷商时代)(二)奠基(春秋秦汉)附:《内经》与《伤寒杂病论》在中医学中的地位(三)形成(魏晋金元)(1)病因学(2)症状学(3)治疗学2.学术理论的创新:(四)充实(明清)(3)王肯堂《证治准绳》;

(4)张介宾《景岳全书》;

(5)秦景明《症因脉治》;

(6)李宗梓《医宗必读》;

《景岳全书》的阴阳互补,《医宗必读》的治泻九法至今仍具重要意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1.中医内科学第二节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及其特点
二、中医内科疾病的命名三、中医内科疾病的特点第二章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第一节中医内科疾病辨治原则掌握病证病机特点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病是对中医辨证的必要和有益补充,有利于进一步对疾病性质的认识,有助于掌握不同疾病的特殊性及发展、转归。中医内科临证时既要辨证,亦要辨病。其中辨病论治是认识和解决某一疾病过程中基本矛盾的手段;辨证论治,是认识和解决某一疾病过程中主要矛盾的手段。因此辨病与辨证是相辅相成的,在辨证的基础上辨病,在辨病的同时辨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有利于对疾病性质的全面准确认识。
二、治疗原则1、调节整体平衡可以从调整阴阳入手(阴阳平衡)
去其有余:温、清、利、下
补其不足:即补其阴阳之偏衰--补阴与补阳“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就是审证求机论治在临证中的基
本应用。“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说明“证”是决定治法方
药的最可靠依据。
在临证时必须分清疾病的标本、主次、轻重缓急,而采取
“甚者独行,间者并行”,也就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和“标本同治”的方法进行治疗,这就是明辨标本缓急治疗原则。疾病的过程是正邪斗争,此消彼长,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疾病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病理特点,因此必须把握其动态变化,分阶段进行治疗。因时治宜据证因势利导原则要求顺其病势,就近祛邪,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未病先防:是指对有可能发生疾病的个体和人群,及早
提出预防措施,运用药物培补人体的正气,
预防疾病发生的方法。恰当的调护,有利于正气的恢复、邪气的祛除和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忽视调摄护理,不仅会延误康复时间,还会出现“食复”、“劳复”等情况,以致病情反复,因此,必须重视调摄护理。
第二节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概述][辨证论治]易于侵犯人体的上部和肌表,故临床常见头痛,感冒等病证。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其侵袭人体,可使肌腠开泄,故多见恶风,自汗等症状。其症多游走不定,变化迅速,如痹证中风邪偏盛的行痹,常见游走性关节肌肉疼痛等。
二、寒三、暑四、湿(外湿)1、湿为阴邪,粘滞固着,不易速去五、燥六、火第三节内生五气病证辨治概要[概述][辨证论治](强调脏腑病位)二、内寒三、内湿临床表现:

⑴湿热蕴结胸膈,上蒸于口,可见口舌生疮、糜烂,
或口干口苦等。
⑵湿热郁结肝胆,胆汁泛滥肌肤,可发为黄疸。

⑶湿热阻滞大肠,清浊不分或肠络受损者,可出现泄
泻与痢疾。
⑷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可出现淋浊、尿血。

⑸湿热损伤冲任,女子可见赤白带下。

四、内燥五、内火第四节脏腑病证辨治概要[概述]肺[辨证论治]1、辨咳嗽
2、辨喘
3、辨痰
4、辨咳血
5、辨失音
三、治疗原则
肺实者,宜疏邪祛痰利气。
偏于寒者宜温宣,偏于热者宜清肃。
肺虚者,应辨其阴虚、气虚而培补之。
阴虚者,补气养肺;
气虚者,补益肺气;
气阴两虚者,治当兼顾。四、证治分类(二)实证痰湿
蕴肺(三)兼证心[辨证论治]1.辨心悸、怔忡3.辨昏迷、虚脱
昏迷:指意识消失,神志不清的症状,多属邪实闭证,可见于温热病,真心痛等疾患的严重阶段,临床应辨清热闭、痰闭、寒闭。
虚脱:表现为神志烦躁不安而意识尚清,面色苍白,四肢逆冷,大汗淋漓,呼吸短促,甚者神志昏昧不清,脉细微欲绝,多为阴阳衰竭,尤以亡阳为主。
4.辨水肿
由于心阳不振而致脾失转输,肾失蒸化,气不化水,水液内停而为饮,或泛溢于肢体形成水肿,其肿以下肢为甚,并可延及腹部,甚至全身皆肿,面唇紫绀,颈脉动,胸闷心慌,短气不足以息。
5.辨失眠、健忘
两症常相兼见。多因心脾两虚,心肾不交,或痰热上扰,导致阳不能入阴。三.治疗原则四、证治分类(二)实证(三)兼证
脾[辨证论治]1.辨泄泻
症见: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或泻如水状。
病机:为脾运不健,肠腑传导失常。
病程有久暴之分,性质有虚实之别。
急性暴泻:多因湿盛伤脾,或食滞内停,伤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中医内科学总论

文档大小:998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