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国家审计对国家治理.doc / 文档详情
国家审计对国家治理.doc 立即下载
2025-01-05
约3.4千字
约7页
0
29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国家审计对国家治理.doc

国家审计对国家治理.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国家审计对国家治理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宏观审慎监管理念受到空前重视。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强宏观审慎监管,美国在《多德—弗兰克法案》下成立了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英国创建了金融政策委员会,以期通过对专业机构赋予政策工具的形式来实施全面的宏观审慎监管。然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体系仍然是“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形式,其既对当下“影子银行”“地方债”“政府融资平台”等突出暴露问题领域缺乏整体性系统监管,也无法完全满足“利率市场化”“打破刚性兑付”“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等改革需求。而审计机关作为国家利益的捍卫者、公共资金的守护者,权力运行的“紧箍咒”、反腐败的“利剑”和深化改革的“催化剂”,通过开展国家审计既可起到预测与评估系统风险的“免疫系统”作用,又能为相关问题开出处方,因而应更多地参与到我国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建设之中。
一、宏观审慎监管概述
(一)宏观审慎定义
宏观审慎监管概念最早由国际清算银行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核心观点是“如果一国金融监管当局仅关注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不能确保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因此为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一国金融监管当局应具有系统性的宏观视野,针对风险的机构跨度和时间跨度两个方向加强监管。
(二)宏观审慎监管发展历程
宏观审慎监管虽然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但直到2003由国际清算银行研究与政策分析部主任ClaudioBorio对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进行了详细区分(表1),并提出了宏观审慎监管的两个维度后,金融理论界对其理解才更进一步。而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真实展现了金融系统风险对实体经济所带来的巨大破坏,从而将宏观审慎监管推入新的发展阶段——全社会对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形成普遍共识。美、英、法等国以及G20、欧盟等国际组织纷纷出台相关法案或成立专门机构着力建设宏观审慎监管体系。
表1: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对比
二、关于我国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建设的建议
关于我国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是应该走英国式的由央行主导的道路,还是应该走美国式的由委员会主导、由财政部长直接领导的道路,一直以来尚未有明确定论。本文在此提出,个人认为更符合中国国情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模式——建立由国务院主导的宏观审慎监管机制(图1),并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在独立监督、数据收集、风险评估等方面的优势,通过联系地方审计机关与地方金融办,形成全方位的区域监测数据库,与“三行一会”的行业监测数据库、国家外汇管理局的跨境监测数据库(监测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共同协作,全面把握系统风险。
图1:宏观审慎监管体系模式
三、国家审计参与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分析
(一)我国的经济与金融环境所决定
1.金融机构的所有制形式以国有为主导
以银行业为例,资产方面,六大国有银行(中、农、工、建、交、邮储)的资产占商业银行全部资产的2/3,其中工农中建四家银行每家资产占GDP比重超过25%;业务方面占比也远远高于其他所有制银行,如理财产品业务,2013年工农中建交5家国有商业银行累计募集资金43.61万亿元,占全市场募集总额的61.88%。而保险业方面,根据2010年底数据显示,4家上市保险公司国有持股比例平均为41.7%。证券业方面,2013年统计全国共有115家证券公司,几乎全为国有控股。从所有制角度而言,金融机构应是国家审计的重要审计对象。
2.地方政府融资所致的潜在金融风险
目前中国两大潜在金融风险,一是影子银行,二是地方债,而这两点都与地方政府有密切联系。截至2013年末,中国体系内影子银行规模达5.16亿万元,占比超过GDP的40%,与2012年末3万亿规模相比,增速显著,引起金融界对其风险的普遍担心。影子银行的资金,主要流向了地方政府和房地产企业,而房地产企业的相当一部分资金又给了地方政府,因而可以发现影子银行资金风险与地方政府休戚相关。此外,第二个风险点地方债方面,截至2013年6月底的数据显示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负债10.9万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67万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4.34万亿元,共计17.9万亿元,这些债务资金也主要来源于银行借贷、债券市场等金融领域。
如若要全面深入地实施宏观审慎监管,资金流向的监管必是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我国“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体系却无法做到这一点,而国家审计恰可以对地方政府资金使用情况实施有效监管,这也进一步突出了国家审计参与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必要性。近年来审计机关开展了政府性债务与土地出让金的全国性审计,这些审计数据与审计结果对于金融领域的宏观审慎监管也有所裨益,国家审计参与宏观审慎体系建设既可以降低监管成本,也有助于将上述全国性的不定期审计形成常态的定期审计,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预防、揭示和抵御的“免疫系统”功能。
(二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国家审计对国家治理

文档大小:29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