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页共NUMPAGES7页 研究古代官制的心得体会 中国是一个有着5千文化的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她拥有辉煌灿烂的文明史。中国古代的官制曾经对西方国家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我们应以史为鉴认真汲取其精华。 一、入仕途径始终是官制变革的首要问题 入仕途径即人们通过什么渠道步入仕途。我国自进入阶级社会后入仕途径主要有军功、分封、世卿、仕官、察举、九品官人、科举、游说、上书等渠道。其本质区别是自荐还是他荐还是世袭。军功是平民步入原始贵族的普遍途径因为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社会形态下军事的成败决定着政权的归宿。可以说原始贵族都是因军功入仕的。因功入仕是一个恒定的公正的法则所以一直被延续至今。 分封和世袭主要存在于奴隶社会。这种制度施行的初期有利于维护宗法势力通过宗法和血缘关系增强政治向心力以维护政权统治但是随着历史的推移历史越久血缘越远由血缘关系维系的政治向心力就越差直至发展到统治者对下级官吏恩不能施惠不能加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对官吏的制约虽然有法律的约束但是法律只能治其行不能拢其心。况且古代的法依势而转移有势就可以变法有势就可以践法于是便出现了诸侯纷争。这是出现东周列国的根本的政治原因这也是世袭制的最大的政治弊端。世袭制的另一政治弊端是导致官吏队伍能力素质低下才、庸相参智、愚混杂而贤能的平民被拒之于仕门之外由于素质低直接影响到贵族的统治能力。因此世袭制被历史逐渐所淘汰到了封建社会只保留了皇位的世袭制但也打破了嫡长继承制的传统相对地扩大了皇帝选人的视野有利于更好地选择有才能的皇帝。从世袭制被淘汰的过程可以看出宽泛的选人视野和渠道是确保选人质量的大前提。这是入仕途径之所以成为官制变革的首要问题的原因所在。 仕官制在西周已经出现但不是主要官制到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时期才成为主要官制。在西周时的仕官制只是通过“学而优则仕”的途径选拔少量的平民或底级贵族做一些低级官大夫以上的官全部是分封和世袭。到了战国时期各国为了获得贤能之士彻底打破了世袭制许多布衣出身的仕升为国相或大将如苏秦、商鞅等。战国时代在我国历史上铸下了辉煌的史篇它推动社会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次变革的契机之一就是官制的变革即打破了世袭制普遍推行了仕官制使一大批布衣、寒族出身的贤能之士登上了政治舞台。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产生于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察举和九品中正制都是由地方长官和专管荐官的中正负责评定和起初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扩宽了识人视野涌现了一大批才识之士。但是由于地方长官和中正大都是贵族出身加之地方豪族的干涉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贵族的特权名义上从家世和德才两个方面评判一个人但实际上家世成了唯一的标准。直至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局面。由此而选拔出来的高级官吏不仅自身能力低下而且又出现了恩不能加威不可施的僵化政局实际上成了准世袭制。 科举制在我国古代官制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曾经对西方的文官制度影响很大。科举制产生于隋成熟于唐一直延续到清。科举制的最大特点是自荐。即是否应考的主动权掌握在个人的手中极大地扩大了选人的范围。第二个特点是常举与制举相结合。常举即每年定期举行制举是皇帝因事制宜地举行而且制举不受资历的限制可以使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第三个特点是出现了专业学科的科举如法律、军事、算学等。科举制与仕官制一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意义就在于进一步拓展了选人的范围扩大了选人的渠道对选人的资历进一步放宽。隋唐以来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与科举制对人才的催生作用有直接的联系。法久弊生是一个规律科举制后来出现了许多弊端如弄虚作弊考题脱离实际等。但是科举制作为一项选官制度其主导意义是不可否定的否则它就不可能对社会产生如此深远和广泛的影响直至成为西方文官制度的蓝本其精华的东西至今还影响着我们。 上书制度是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的一种选官渠道。各级长官可以通过上书人的策论和见解较深刻地了解和判定上书人的基本素质甚至比间接地“考察”更能全面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水平和能力。古代重视上书的做法我们当代应该予以借鉴可以由此发现一些“怀才”的优秀分子。 二、德才兼备是历代选官的标准和难题 自原始部落时期民主部落首领时就形成了选官标准。这时的标准是“德高力强者”为首领。进入奴隶社会后虽然是强者为王功贵受封世代相传但对平民入仕也制定了德才兼备的标准选拔秀士必须“考其德行道艺”选“贤者、能者”为秀士然后进官学修业业成为官。战国时期各国之间若猛虎争雄在选人时虽然也强调德行但以才为主。秦汉时的举人标准是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所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感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唐代重视官德若无“最”而“善”多仍可评定为中上。宋、元两代延唐制略有变革但基本方针是一致的。明清两代考选官吏的标准进一步细化。明代通过考满而观绩通过考察而观德。考察分

王子****青蛙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