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大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认识大于号小于号》》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了解大于号(>)和小于号(<)的形状及含义。 2.培养学生运用大于号和小于号进行比较数的大小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大于号和小于号的形状及含义。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大于号和小于号进行比较数的大小。 三、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实物卡片(含有数字和大于号、小于号) 3.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比较吗?比如,谁跑得快,谁跳得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特殊的符号,它可以帮助我们比较数的大小。你们猜猜它是什么? 2.教学大于号(>) 师:这个符号叫大于号,它的形状像一个开口朝右的“鸟”。大于号表示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大。比如,5>3,表示5比3大。 (1)展示实物卡片,让学生观察并判断大小。 (2)引导学生用大于号表示数的大小。 3.教学小于号(<) 师:这个符号叫小于号,它的形状像一个开口朝左的“鸟”。小于号表示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小。比如,2<4,表示2比4小。 (1)展示实物卡片,让学生观察并判断大小。 (2)引导学生用小于号表示数的大小。 4.练习巩固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大于号和小于号,现在我们来练习一下。 (1)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批改并讲解答案。 5.拓展活动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掌握了大于号和小于号,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游戏。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一张卡片。 (2)教师出示一个数,学生用大于号或小于号与教师出示的数进行比较。 (3)比较正确的小组得分,评选出获胜小组。 五、教学反思 1.本节课通过实物卡片、练习题和游戏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在练习环节,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掌握大于号和小于号的用法。 4.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学生积极参与,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对个别学生的关注不够,未能及时发现他们的困惑和问题。 2.练习题难度不够,对于一些学困生来说可能有些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调整,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使更多学生受益。 重难点补充: 1.教学大于号(>)和小于号(<)的形状及含义时,重点强调符号的开口方向以及它们在比较数的大小时所代表的意义。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个符号(展示大于号),它的开口朝向右边,就像是一只小鸟张开翅膀准备飞向右边。它告诉我们,大于号左边的数是大于右边的数。比如,6>5,我们就知道6比5要大。 师:那小于号呢(展示小于号)?对了,小于号的开口朝向左边,就像小鸟准备飞向左边。它告诉我们,小于号左边的数是小于右边的数。比如,4<7,我们就知道4比7要小。 2.在练习巩固环节,增加一些互动对话,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师:小华,你能用大于号或小于号来比较一下5和3吗? 生:5>3,因为5比3大。 师:很好!小明,你能来试试比较8和11吗? 生:8<11,因为8比11小。 师:太棒了!现在,如果我在黑板上写一个10,你们能给我找一个比10小的数并用小于号写出来吗? (学生尝试并写在黑板上) 3.在拓展活动中,设计具体对话,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游戏,同时确保他们理解比较的过程。 师: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个游戏。我会拿出一张卡片,上面有一个数字。你们要用手中的大于号或小于号卡片来告诉我,你们手中的数字是大于还是小于我手中的数字。 (教师展示数字卡片“7”) 师:小丽,你手中的数字是几? 生:我手中的数字是9。 师:那么,9是大于7还是小于7呢? 生:9是大于7。 师:正确!请把你的大于号卡片举起来。(小丽举起大于号卡片) (继续进行游戏,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 4.对于教学难点,即学生灵活运用大于号和小于号进行比较数的大小的能力,教学中应通过反复练习,并设置不同难度的题目来逐步提升学生的能力。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如何使用大于号和小于号了。现在,我要出一个难题给你们。如果我有两个数字,13和6,你们能告诉我哪个数字大,并用我们今天学的符号来表示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 师:很好!13比6大,所以我们应该写成13>6。如果反过来,我们应该怎么写呢? 生:6<13! 师:完全正确!这就需要我们仔细观察和思考。记住,比较数字大小时,一定要看清楚哪个数大,哪个数小,然后正确使用大于号或小于号。 注意事项: 1.针对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学中应使用简单、生动的语言,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节奏。 2.在练习环节,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对于理解有困难的学生,应耐心引导,给予个别辅

王子****青蛙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