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页共NUMPAGES9页 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4.《花之歌》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4. *花之歌【教材分析】《花之歌》是《纪伯伦诗选》中的一首,诗人用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的话语,文中尽显“纪伯伦风格”中的轻柔、凝练、隽秀与清新。诗人通过花语的清新流露,构建了一幅大自然活生生的图画,图画中有诗意的浪漫,也有现实的真实,如“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写出了花的成长与芬芳。而“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就袒露出了花的凋谢命运,都说纪伯伦的诗有着哲理寓意深邃,从这就可以看出,诗人是用诗意的叙述和思考的敏锐来书写人生的。 人生有开花就有结果,诗人看到这两点的同时,特别赞赏前者,末尾两节写出了花的积极乐观态度,诗人用辨证的眼光来看待生命,这就是诗人真正意图。“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的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更加芬芳馥郁。” “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体现了诗人的伟大理想,这首散文诗表意是写花,但真正是写人,诗人正是利用花这种大自然的语言,来寄托自己的伟大情操,同时也号召我们要“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读了这首散文诗,我们是否在大自然的话语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呢?【作者介绍】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兴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自己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纪伯伦认为诗人的职责是唱出“母亲心里的歌”。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他的作品经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示某种神秘的力量。他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并组织领导过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作出过重大贡献。他的作品已译成世界多种文字,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他的作品最先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先知》(冰心译, 1931)。从20世纪50年代起,他的其他作品也逐渐为中国读者所了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的丰富的哲理。 3.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象,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4.感受花积极乐观的态度,以及花渴饮朝露、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理解作者笔下的花的形象。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自主学习 在诗人笔下花有生命,有灵气,充满了智慧,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花的世界,感受作者那颗敏感而多情的心,进而体会花的精神。 (板书课题:花之歌。齐读课题) 1.作者简介: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2.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将课文读通顺。 (2)用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3.交流学习情况,教师适时指导。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简要说一说作者将花比作什么。 (学生讨论后发言) (提示: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2.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找出文中体现奇特想象的句子。 (学生自由说一说) 3.分小组讨论: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赏析。 (小组派代表交流) 预设:(赏析句子)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花开花谢,就像大自然在说话、沉默。) 三、细读品析 ,合作探究 1.师:同学们齐读课文第1~3自然段。思考:作者将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和“诸元素之女”,共同暗示了一个什么样的自然现象?(花在自然界完成一个循环,然后再开始下一个循环。) 2.思考: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学生合

王子****青蛙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