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教痴迷者回归社会的心理干预.docx 立即下载
2025-08-17
约2.6千字
约5页
0
13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邪教痴迷者回归社会的心理干预.docx

邪教痴迷者回归社会的心理干预.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邪教痴迷者回归社会的心理干预

邪教痴迷者回归社会的心理干预导语:邪教是指冒用宗教、气功或者其它名义建立,神化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歪理邪说等手段蛊惑、蒙骗他人,发展、控制成员,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邪教大多是以传播宗教教义、拯救人类为幌子,散布谣言,且通常有一个自称开悟的具有超自然力量的教主,以秘密结社的组织形式控制群众,一般以不择手段地敛取钱财为主要目的。目前我国反邪教工作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为建立和谐社会,有必要“以人为本,因人而异”地调查分析不同人群邪教痴迷者回归社会的不同心理学状态,才能针对性地做好转化工作,在此基础上加强对邪教的防范对策。根据调查,45岁以上中老年痴迷者占邪教痴迷者的80%以上,占邪教痴迷者的大部分,因此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群体。本文对中老年邪教痴迷者的心理状态、回归社会心理学问题进行研究和综合分析,探讨相应的心理干预方案,关心、教育、转化中老年邪教痴迷者,帮助他们早日回归社会。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选择邪教痴迷者60例,年龄45~65岁,平均(47.6±8.3)岁,其中男26例,女34例;文化程度初中以下46例,高中文化11例,高中以上文化3例。1.2方法采用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PC)〔1〕对60名痴迷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分为内控性(I)、有势力他人(P)、机遇(C)3个分量表,每个表分为8个项目,I测量表测量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能够驾驭自己的生活;P测量表测量被试者是否相信他人能够控制自己生活中的事件;C测量表测量一个人对自己的机遇可以影响自己生活经历和事件结果的相信程度。将测量结果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2〕问卷对痴迷者进行问卷调查,该表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感受支持、社会支持利用度及总的社会支持4个维度,评分结果与国内常模进行对照。1.3分组及干预方法60例邪教痴迷者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心理干预组针对痴迷者入会动机、认知缺陷,应用“认知心理学”等心理学原理进行心理干预。对照组采用一般帮教的办法。3个月后分析其帮教效果。1.4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数据结果采用SPSS15.0软件处理。2结果通过调查访谈,60例受试者中70%加入邪教的心理动机主要为治病强身的心理需求,迷信通过修炼能治病强身;25%的心理动机是寻求归属的心理需要;下岗、离休、退休、退养等使他们远离了原有的环境,产生孤独、寂寞和空虚的负面情绪,致使邪教有可乘之机。邪教痴迷者与常模IPC测试结果比较见表1,社会支持评分测试比较见表2。心理干预后心理干预组完全转化27例(90%),对照组完全转化18例(60%),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干预前后社会支持总分比较见表3。表1邪教痴迷者与常模IPC测试比较(略)表2邪教痴迷者与常模社会支持评分测试比较(略)表3心理干预前后社会支持总分比较(略)3讨论心理控制源和社会支持都是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中介因素。心理控制源是Rotter在社会学习理论中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其含义是指个体认为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把握和控制自己的行为〔3〕,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会积极主动地应付困难处境,而另外一些人则表现出消极态度的一种内心状态。从心理控制源量表(IPC)问卷结果来看,痴迷者与国内常模IPC分值比较,其I分显著低于常模,其P分明显高于常模,表明他们较多相信行为的结果由外部控制,而较少地相信成功要依靠自己的努力,缺乏自我把握和控制能力。上世纪70年代初,社会学和医学用定量评定的方法,对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4〕,本文采用了国内肖水源制定的SSRS〔2〕,经问卷调查,痴迷者分值明显低于常模。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被试者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负性情感、负性体验就越少,心理障碍就越少〔5〕。中老年痴迷者的评分低说明他们体会的社会支持感低于正常人群,不善于利用社会帮助。在加入邪教的动机上,经调查访谈,主要来源于治病强身的心理需求,及认同和归属的'心理需求两个方面。帮助和转化邪教痴迷者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对邪教痴迷者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干预。事实证明心理问题不等于“认识问题”,心理干预更不等同于思想工作。应当用心理学原理针对痴迷者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行为问题对他们进行影响,纠正痴迷者的认知偏差。重点干预点在于矫正痴迷者对人、对事的错误扭曲的认知,通过认知访谈、医学心理讲座等来促进痴迷者的行为转变。认知治疗是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痴迷者的不良认知的科学,在心理干预过程中,帮助者和痴迷者应处于平等关系,认真倾听,与痴迷者共同找出错误的认知,在充分了解痴迷者入会动机、心理缺陷的基础上,发挥他们本身潜在的自我调节能力,并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邪教痴迷者回归社会的心理干预

文档大小:13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