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克的认识”案例分析 课前设想: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的有关问题,也明白要知道物体的轻重不能光靠眼睛去观察,必须用秤来称一称。这说明学生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他们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特别是1克的质量概念。本课也力求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特别选择身边的事物,提出有关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社会的密切关系。课堂实录:师:请你从带来物品的包装上找一找他们的质量是多少。生1:一块肥皂有100克。生2:这块饼干重40克。生3:小包装榨菜净含量15克。(师板书100克,40克,15克等。)师:这些用克作单位的物品有多少重,请用手掂一掂,感觉一下,好吗?(生认真用手掂着,互相议论着)师:(拿起一没有写出克数的糖)大家估计一下它有多重?生1:一粒糖有2克重。生2:我认为一粒糖只有1克重生3:我想一粒糖比2克可能要重一些。师:请看桌上的喜糖,你知道一盒喜糖有多重?生:看包装盒上标出的质量是24克。师:现在知道一粒糖有多重了吗?生:一粒糖有3克。因为24里面有8个3。(多么可喜的发现!同学们都投以赞许的目光)(每个学生都分到一粒3克重的糖,在认真地掂者,有的学生闭上眼睛在感受着)师:你估计一个2分硬币有多重?请你掂一掂,想一想。生1:一个2分硬币重2克。我是把硬币和糖比了一下。生2:一个2分硬币重1克。刚才我掂着一粒糖比一个2分硬币重多了。师:拿一个标准来比较这是一个好办法。几个2分硬币和一粒糖一样重?请小朋友想想办法。(大部分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里学生都认真地想办法测量,教师巡视、指导。也有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生1:我们小组认为是4个硬币和一粒糖一样重,一个硬币1克不到一些。生2:1个硬币。生3:2个硬币。(学生纷纷抢着说争论不休。)师:(指着生)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4:我们用橡皮、尺试出来的。(上台演示,在桌上先放一块长方形的橡皮,再在上面放一把尺,尺的一端放2个硬币,另一端放一粒糖,平衡了)(还没等他说完)生2就站起来说,应该把橡皮竖起来,这样就可以放3个硬币了。师一边赞许地点着头,一边出示天平,结合刚才学生的说法简单的介绍天平称。1个硬币到底有多重呢?我们可以用天平称一称(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在天平称出一个2分硬币重1克。人人用手掂2分硬币的质量,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生1:1克很轻的。生2:克是很小的质量单位。师:现在我们来选一样物品。你能想办法知道它大约有多少克重吗?有几种办法?生:我的橡皮大约有6克。师:你用了什么办法?生:我用手掂一掂。师:可以用什么办法来验证?生:用秤来称一称。(在师的帮助下称出是8克多一点)师:相差比较近的。生:一把尺15克。(验证17克)师:通过估一估、掂一掂、秤一秤等知道物体有多重,这是一种好本领。师:请小朋友开展"寻找克"的活动,可以在校园里、家中、商店里,寻找那些东西用克作单位,并做好记录。……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中,学生既参与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又体验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服务与生活的乐趣。整节课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关于在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的学习目标的要求。1、自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在本课中,读出学生带来的用克作单位的实物,在信息汇报中,让学生感受到克也是常用的质量单位,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掂量小包装榨菜、饼干、一块肥皂、1粒糖的质量等,初步体验质量单位克。估一估、掂一掂、估一估2分硬币有多重。再通过比较、用天平来验证,就使得对克的认识有了充分的基础,建立了1克的质量概念,体现了有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因为学生的学习材料都是从自己家里带来的,都是小朋友经常接触的东西,这些材料真实而具体,是小朋友熟悉和感兴趣的,利用这样的材料进行教学,易于消除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陌生感,从而避免出现学习的紧张不安情绪,使之体会到数学与生活中那些有趣的事情有关,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2、主动体验数学问题小学生在日常生活虽然都接触过质量单位,但对质量单位"克"感受较少。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而要在对物体质量的体验基础上理解。本课中教师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说一说、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等学习活动中去感悟物体有多少克重。教师做一个组织着、点拨者的作用,从而真正做到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感受。主要体现两个层次:(1)从已知推出未知,(2)从估计到精确再到估计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想出好

慧颖****23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
一种胃肠道超声检查助显剂及其制备方法.pdf
201651206021+莫武林+浅析在互联网时代下酒店的营销策略——以湛江民大喜来登酒店为例.doc
201651206021+莫武林+浅析在互联网时代下酒店的营销策略——以湛江民大喜来登酒店为例.doc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论《离骚》诠释史中的“香草”意蕴.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