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情感解读的教学反思.docx 立即下载
2025-08-18
约2.8千字
约6页
0
14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情感解读的教学反思.docx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情感解读的教学反思.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情感解读的教学反思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那么问题来了,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情感解读的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情感解读的教学反思篇1在世界著名的演讲中,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引人注目的精品。近年来,高中语文教材几经变化,但《讲话》几乎一直是热点篇目。其崇高的人文精神和巨大的审美价值由此可见一斑。这篇悼词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演讲者诚挚的情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仔细加以体会。但是,由于恩格斯运用的语言是平常的,演讲的口吻是平静的,对马克思丰功伟绩的评述是平实的,因此,对这篇文章的解读,人们往往侧重于分析文章高超的结构艺术,以及由这一艺术结构表现出来的伟大思想,却忽略了蕴含在字里行间深沉而炽烈的感情。的确,恩格斯的这篇讲话,论证缜密,技巧高超,思想深刻;但是如果仅仅局限于这些方面,而忽略了情感的元素,或者只是由于受悼词这种特定文体的驱动,不得不蜻蜓点水般的在情感教学上一掠而过,那么其解读过程注定是沉闷的、毫无生气的,难以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恩格斯是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1844年8月,恩格斯在巴黎与马克思会见之后,这两位思想巨子、历史伟人就结成了休戚与共的挚友,共同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奋斗了近四十年。因此,“对于马克思的了解,最清楚的莫过于恩格斯;对于马克思的逝世,最哀痛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洞察最深刻的也莫过于恩格斯。”教参上这段颇有诗意的解说,应当是我们从情感上解读《讲话》的一把钥匙。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面对挚友的墓穴致辞,恩格斯必然“情动而辞发”,解读《讲话》,读者必须“披文以入情”。笔者以为,《讲话》的“情”,可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去体会:1、是悼念之深情。《讲话》开篇,恩格斯用讳饰手法交代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这些貌似平静的语言,不仅内涵丰富,而且营造了一种哀痛而庄严的气氛,牵引着读者的思绪疏离日常生活的空间,进入了一个肃穆而凝重的情感世界。这种艺术效果,正是源于作者对战友的一片诚挚的'深情。2、是赞颂之真情。对马克思的卓越贡献,恩格斯的陈述是客观的,语言是平实的,但在客观而平实的叙述中搏动着一颗赤诚的心,充溢着一腔真诚的情。评价马克思的“两个发现”,作者满怀幸福之情:“一生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评价马克思对待新生事物的态度,作者满怀喜悦之情:“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都使马克思“衷心喜悦”,非同寻常的“喜悦”。评价马克思创立的国际工人协会,作者满怀自豪之情: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马克思“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幸福”“喜悦”“自豪”,这些字眼仿佛在情感的美酒中浸泡过,经过作者的艺术提纯,散发着醉人的情感魅力。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马克思的“幸福”“喜悦”“自豪”,也是恩格斯的“幸福”“喜悦”“自豪”。我们从中可以深切感受到两位革命挚友息息相通、休戚与共的真情。3、是怀念之豪情。在悼词的结尾部分,恩格斯的豪迈之情跃然纸上。对敌人的忌恨与诬蔑,捏造与诅咒,马克思“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世界各地的无产阶级都对马克思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马克思“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透过这些掷地有声、铮铮作响的语言,我们仿佛看到恩格斯的豪情像冲出高峡的春水,一泻千里。这种豪情对战斗着的无产阶级是莫大的鼓舞。综上所述,《讲话》,是一曲情动于衷的挽歌。马克思在“安静”中辞世,恩格斯在“平静”中致辞。宁静的和谐中迸发出震撼心灵的情感雷霆。感人心者莫乎情,将《讲话》的情感因素发掘出来,将更能全面把握《讲话》的底蕴,师生将会进入充满兴奋的教学状态,其情形犹如走在广漠的原野上,听到了溪水的喧哗,看到了苍山的倩影,整个旅途顿时鲜活起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情感解读的教学反思篇2关于单句和复句,学生没有系统的概念,三言两语地在课堂上带过,学生很难理解,是否应该在课前花一点时间把句子成分系统完整地讲解一遍呢?根据悼词的特点,文章的结构非常清晰,但涉及到文本内容的时候,变成了一个一个的提问,而这些问题之间的联系并不自然或者说根本没有联系。所以老师自己要对文本有透彻的理解,然后从自己的理解出发,把这些理解的过程通过几个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这篇课文上得比较仔细,学生应该比较容易接受,但最大的问题在于提的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情感解读的教学反思

文档大小:14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