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说木叶的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木叶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说木叶的教案1教学目的:1.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2.锻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总结归纳分析的能力,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学重点:1.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理解“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木叶”与“落木”的不同意味,了解其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差别;2.“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的理解教学难点:1.把握文章的写作目: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2.学会如何鉴赏诗歌,读懂诗歌中的暗示性语言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分析与归纳等方法相结合。教具准备:幻灯片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简单介绍作者2.从一些诗句入手引入课文(二)讲授新课(30分钟)1.请学生在下面默读课文,理清每段的主要内容并划分段落(1)第一段的重点在哪里?主要讲述的是什么?(2)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二段主要针对的对象有哪几个?(3)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三段的主要对象又有哪些?(4)第四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四段开始探究上文中提出的问题,作者在这里是怎么回答的呢?(5)第五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6)第六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7)第七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课文划分段落:第一部分(1~3段)第二部分(4~6段)第三部分(7段)2.老师带领学生齐读课文,再次体会,然后对文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分析:(1)作者分析“木叶”这—艺术性形象,到底有什么意义?(2)“木”的两个艺术特征是什么?(3)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4)“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5)树叶和木叶的意味有何不同?(6)木叶和落叶的不同?(7)“落叶”与“落木”、“落木”与“木叶”的意味有何不同?(三)归纳小结(1)“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意象颜色触觉意味树叶褐绿色密密层层浓阴繁密充实木叶微黄干燥不湿润疏朗飘零之意落叶繁密绿色饱含水分春与夏之交。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2)作者在论述时,引用了大量的诗句。诗句引用的作用是什么?(3)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四)作业安排(1分钟)1查阅资料总结我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些意象及其代表的意义,体会诗句中不同意象所带来的不同意境。2板书设计:说“木叶”第一部分(1~3段)“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第二部分(4~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第三部分(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和艺术形象上的异同“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有颜色的暗示性意象颜色触觉意味树叶褐绿色密密层层浓阴繁密充实木叶微黄干燥不湿润疏朗、飘零之意落叶繁密绿色饱含水分春与夏之交。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说木叶的教案2教学目标1.比较“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在诗歌中不同的意蕴。2.善于根据题目,关键性的字、词、句,去理清文章的大体思路,化繁为简。3.在诗歌鉴赏中,引导学生做一个敏感而有修养的鉴赏者。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学情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背诵杜甫《登高》,师:请想象其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摹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不是说漫天的木头从天而降呢?明确:诗人登高仰望,只见无边无际的漫天落叶萧萧而下,滚滚而来的长江奔流不息。师:这样看来,“落木”就是飘落的树叶。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枯叶、落叶,而用落木呢?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请著名学者林庚先生给我们解答吧。二、整体感知,明确观点Ⅰ发现问题(1-3)“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Ⅱ分析问题(4-6)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Ⅲ总结全文(7)艺术领域:一字之差,一字千里。三、合作探究,品味“木”的丰富意蕴1.多媒体显示诗句,学生体味“木”与“树”的不同,得出“木”的第一个特征。“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秋月照层岭,寒

淑然****by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
一种胃肠道超声检查助显剂及其制备方法.pdf
201651206021+莫武林+浅析在互联网时代下酒店的营销策略——以湛江民大喜来登酒店为例.doc
201651206021+莫武林+浅析在互联网时代下酒店的营销策略——以湛江民大喜来登酒店为例.doc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用于空间热电转换的耐高温涡轮发电机转子及其装配方法.pdf
论《离骚》诠释史中的“香草”意蕴.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