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25年河南省巩义市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物理复习检测试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3分,共30分) 1、如图所示,两木块自左向右运动,现用高速摄影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记录下木块每次曝光时的位置.已知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两木块运动情况在v-t图像中描述正确的是() A. B. C. D. 2、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噪声较大的环境中工作时,人们常佩带耳罩,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用一根棉线和两个纸杯可以制成“土电话”,说明固体能够传声 C.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太小 D.我们能区分出小提琴和二胡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3、下列探究声音的实验中,能用来探究影响音调高低因素的是 A.响铃时,不断抽出瓶内的空气 B.室内收音机放音时,喇叭前方烛焰摇晃 C.手指蘸水摩擦杯口时,改变注入杯中水量 D.敲鼓时,用大小不同的力 4、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红墨水在水中散开 B.美味佳肴香气扑鼻 C.扫地时尘土飞扬 D.嗅气味鉴别物质 5、如图所示,模拟近视眼、矫正视力的实验中,相当于晶状体的是() A.眼镜 B.光屏 C.凸透镜 D.烛焰 6、如图所示,人在岸边看到水面下景物的正确光路图是() A. B. C. D. 7、在某些重要会议入场时,采用人脸识别系统,识别系统的摄像机可以自动将镜头前0.5m处的人脸拍摄成数码相片,通过信号线传递给计算机识别.摄像机的镜头() A.相当于凸透镜,焦距可为0.5m B.相当于凹透镜,焦距可为0.5m C.相当于凸透镜,焦距可为0.2m D.相当于凹透镜,焦距可为0.2m 8、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A.图甲的手影游戏 B.图乙中白光通过棱镜后分解成七色光 C.图丙中水面上的倒影 D.图丁中筷子在水面处折断 9、下列现象中,与月食的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A.平面镜中的像 B.手影 C.用凸面镜扩大视野 D.海市蜃楼 10、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轰油-6”伸出输油管准备与“歼-10B”对接,演示空中加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地面为参照物,“轰油-6”是静止的 B.对接后,“轰油-6”相对“歼-10B”是静止的 C.对接后,“歼-10B”相对输油管是运动的 D.不管以“轰油-6”还是“歼-10B”为参照物,地面的观众都是静止的 二、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每题4分,共20分) 11、奔腾的江河,皑皑的冰山雪岭,浩瀚的海洋,飘荡的白云……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运动着、变化着。水蒸气随气流运动到各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时,有的________成小水滴,有的________成小冰晶,形成千姿百态的云。 12、如图,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在水平桌面上受到______力的作用逐渐停下,该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 13、课余时间,小明和同学们正在打乒乓球,一不小心把乒乓球踩瘪了,小明检查后发现乒乓球没有破裂。于是灵机一动,将乒乓球放在热水中,一会儿乒乓球又鼓起来了。乒乓球在鼓起来的过程中,球内气体的质量_________,密度_________。(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4、北方冬天的清晨,我们经常看到玻璃窗上有美丽的“冰花”,这是________(选填“室内”或“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___形成的,此过程中要________(选填“吸”或“放”)热. 15、两个同种材料制成的实心球,它们的体积之比为2:3,则他们的密度比为_____,质量之比为______。 三、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6、小明同学找来一石块,做“测量固体的密度”实验。 (1)将天平放在_____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0”点上,这时指针所指分度盘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应向_____(填“左”或“右”)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_____。 (2)测量石块质量时,小明在左盘放置石块,在右盘放置砝码,后通过增减砝码和移动游码,并使天平恢复平衡,这时所用砝码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石块的质量为_____g。 (3)用细线将石块系好,轻轻放入装有适量水的量筒中,后将石块轻轻拉出。石块拉出量筒前后水面所在位置如图丙所示,则石块的体积为_____cm3。 (4)石块的密度为_____kg/m3。 (5)本次实验的误差主要来自石块_____的测量,所测石块的密度应比其真实值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17、沿草地踢出去的足球最终会停下来;马路上行使的汽车,关闭发动机后会慢慢停下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很早就注意到类似现象,他认为只有不断用力才能维持物体的运动。到了17世纪,有一位科学家通过如图所示的理

猫巷****奕声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