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14年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前景浅析 第一篇:2014年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前景浅析2014年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前景浅析我国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城镇化建设时期,城镇化率也从1983年的21%左右提升至了2013年的54%左右。我国城镇化高速进程仍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在高速城镇化的同时,我国城镇化也出现了许多负面影响。包括城市中的交通拥挤、医疗卫生保障、大量的人口流动、城市管理难度大等问题都成为了如今的“城市病”。而智慧城市的建设则可以成为有效化解“城市病”的方式之一。如何解决“城市病”实现可持续发展一直是政府的重要议题,而智慧城市的建设带来的信息化是一种可行且非常必要的方式。例如智能交通系统的建立,可以极大程度上缓解交通拥堵现象;平安城市系统的推广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犯罪率并为事后侦破提供重要线索;智慧医疗对于提升医院诊断效率,缓解医患矛盾成效显著;智慧食品安全可以从溯源的角度保障食品安全,抑制掺假、造假等行为的蔓延。智慧城市所涉及的产业环节非常多,通过相关测算显示,智慧城市相关投资总额达到了9700-41000亿元之间。智慧城市涉及产业环节众多,我们通过测算,智慧城市相关投资总额或达到9700-41000亿元,将成为政府下一轮投资周期的重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经历了2013年的试点报批高峰期后,在2014年有望迎来规划初步落地,由于193个试点城市中目前大部分尚处于规划阶段,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行业投资增速将明显提升。智慧城市中的融资问题一直都是大家比较担心的,但是随着BT模式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的解决庞大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智慧城市的建设主要是信息化的投入,信息化的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较低,且政府对于信息化的投入意愿较强。且随着国家对信息化战略的日益重视,未来信息化投入水平将与国际接轨。智慧城市建设融资模式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智慧城市建设的资金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预测显示,未来10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相关投资有望超过2万亿元,涵盖智能交通、公共安全、数字城管、智慧医疗等解决方案市场。2010年以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投资保持年均14%左右的增速,加上未来智慧城市的大范围落地,行业投资增速将继续保持上升的趋势。本文作者:蒋平本文来源前瞻网,未经前瞻网书面授权,禁止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第二篇: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注重民生领域城市的建设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有长远规划设计和长效的机制。智慧城市建设涉及方方面面,但最终目标是要最大限度地为老百姓在医、食、住、行、游、教等方面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因此以民生为导向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突破口。目前,很多城市把智慧城市的建设往往都押宝押在政府的投资中间,缺乏运营和管理的长效机制,以及相应的配套体制和法制的环境,无法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将导致智慧城市建设难以持续的推进。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首席工程师单志广表示,有些地方花大钱购置了先进设备,却因为缺乏运营和运维管理的长效机制,缺乏可配套的政策和法制环境,从而使得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也难以激发全社会力量参与。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其重点就是要注重老板姓所急需的智慧民生领域。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保、智慧安防、智慧社区、智慧校园等工程,其它智慧政务、智慧企业等领域要同步推进。推进过程中要聚焦重点项目,集中力量做好试点和攻关,充分关注老百姓的使用感受,不断优化使用感知,让智慧城市切实发挥应有的效果。同时,各城市要结合自身发展定位和区域特色,明确、细化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布局,统筹建设重点和特色项目,而非简单照搬他市做法。智慧城市建设要围绕服务民生来进行顶层设计,制定智慧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标准体系也至关重要。山东鸣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表示,做好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注重城市发展特色和应用特色,注重以智慧城市应用带动新兴产业发展,创新智慧城市商业模式,制定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的运作机制和标准规范。各地针对本地区新型城镇化推进中的实际问题,制订出智慧城市创建目标,做好顶层设计以市场应用为导向,以服务应用为切入点,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智慧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标准体系。要结合我国城镇化实际进展情况,研究制定智慧城镇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加强统筹协调,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营造智慧城市发展的良好环境。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还没有规范、统一的模式和路径,山东鸣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表示,在智慧城市建设政府要起到主导作用,政府在制定规划,在资源配置,在核心的开发建设方面,政府必须起到指导作用。企业作为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信息技术、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政府不可能包揽天下,承担全部责任,政府制定

St****36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