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 第一篇:“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摘要:本文根据对当前教学现状的调查,系统梳理了“互联网+”时代下中国古代文学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同时提出了“互联网+”时代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关键词: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互联网+中图分类号:I20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4-0270-022015年8月25日,全国各大网站上争相报道了一则新闻:北京大学在2015年学生军训时“低头族”随处可见,可见网络“低头族”不仅一般的本科院校存在,北大精英学子也在所难免。9月开学季,各大媒体又热评关于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教授于丹老师引用“光绪讲话”系来源于一部网络小说《一个人的甲午》,为伪。对此,人们一方面吐槽于丹教授引用原文未定出处的疏漏并呼吁“度娘有风险,引用需谨慎”;另一方面开始思考如此博杂的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知识我们该如何把握。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以及组织实施与条件保障等相关内容,让我们这些身处一线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又开始思考在“互联网+”时代下如何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又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教学内容涵盖较广,包括了从先秦到晚清社会的近三千年的作家、作品以及文学流派、思潮等。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对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互联网+”是信息时代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是利用互联网思维进一步的实践成果,它代表了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可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发生演变。“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但当前的大学生却“谈古色变”,拒绝纸质媒,这给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如何进行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成为我们急需思考的问题。一、“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国古代文学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单一、陈旧的传统教学方法与当前信息技术相互冲突从课时安排上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时从最多开设5到6个学期的400―600课时不等到现在开设4个学期216课时(以赤峰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从教学内容来看,中国古代文学从先秦文学到近代纵贯了5000年,包含文学史、具体的作家作品共两大块内容。在5000年的历史中所涌现出来的优秀作家和积淀下来的优秀作品数量众多,不知凡几,其中还涉及了哲学、文献、历史、宗教与传统文化等等多方面的知识,学科综合性较强,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完成如此海量的教学内容并实现教学目标较为不易。一直以来,中国古代文学与汉语言文学专业一样,都因循传统教学方法,教师凭借着一本教材、一个课件或者一支粉笔在课堂上以单一方式展开。在这种“注入式”的知识灌输教学模式中,知识教学成为教育的主要活动,而师生关系主要是通过围绕知识传授与学生接受而开展。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与传授者,教师是权威和主宰,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和服从。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忽视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对象性”关系,是片面的、缺乏教育意义的平等关系。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开始思考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弊端,引入讨论式教学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教师提出一个论题后,学生要么百度搜索将讨论变为简答,要么连搜索也不屑一顾,很难参与到具体讨论环节中。教师课后留的作业几乎学生全部都交付给了百度,结果教师课堂作业也完全流于形式。这种单一、陈旧的传统教学方法与当前信息技术相互冲突的形势让我们再因循传统教学方法似乎已经行不通,急需改进。(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方法不当相对于教师的陈旧教学方式,学生学习兴趣也不够浓厚,上课时“低头族”随处可见。考试前,死记硬背考试复习资料,考完试所有内容都从大脑中删除。虽然不是所有学生都这样,毕竟有些优秀学生还是有着较强的求知欲望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如果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进行恰当引导,一味地强调背诵、默写与大量阅读,势必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厌倦情绪,以致学习兴趣下降。相对而言,对于网上各种酷评、所谓的“心灵鸡汤”那类“零食”一类的知识学生却极为感兴趣。事实上,一味地强调网络上的这种“零食”而忽视了对具体学科的“正餐”的补充,势必让学生会“营养不良”。长此以往,不但这些“零食”容易过目就忘,很难

是翠****ng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