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第一篇:《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但愿人长久一、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多读书、少做题。因此,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对阅读材料进行适度的探究、想象、感悟,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好办法。本课主要写了北宋大文豪苏轼创作名词《水调歌头》的经过,属于“文包诗”类文章。课文用词丰富传神,意境深远而富有美感,字里行间流露出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反映了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广阔胸襟。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为此,我运用自主探究与朗读感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段,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想苏轼所想,悟苏轼之情,并辅之以有感情的朗读,可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二、主要教学过程:(一)师生谈话,引入课题:1、同学们,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来到了,中秋节晚上的月亮特别圆。古代文人都喜欢以月亮为题材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能说几句吗?2、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篇与月亮有关的文章。(板书:但愿人长久)(二)联系课题,鼓励提问:1、看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2、教师归纳:(1)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词的?他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2)书上写的那几句词该怎样理解?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三)初读课文,抓住情感线(着重围绕第一个思考题):1、学生自读圈画(读的形式可多样化)。2、组织交流,教师板书:“心绪不宁——埋怨——宽慰”3、引导学生看板书再提问,即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埋怨?宽慰?(重点学习目标)(四)转换师生角色,深入探究课文:(学生扮演苏轼,教师充当四年级的小学生)1、学习1—3自然段:(1)师:苏先生,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品尝月饼,欣赏明月,您老为什么如此“心绪不宁”呀?(2)学生读书准备。(3)指名回答,要求: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回答得有说服力,使人信服。(其间穿插多形式的朗读)2、学习第四自然段:(1)师:苏老先生,您在遥远的他乡思念弟弟,“每逢佳节倍思亲”吗!这我已经理解了,可您又在“埋怨”谁呀?(2)学生说(穿插读)(3)看图想象(利用多媒体):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在干什么?此时此刻,你在想什么?(4)重点读好: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学生练习读——指名读(评点读)——齐读第四自然段3、学习第五、六自然段:(1)师:苏先生,后来你的心情变了,还吟诵了一首千古名词,最后五行我已读过,可我还是不明白这几行词怎么能表达你的“宽慰”之情呢?请您给我解释一下,行吗?(2)学生各自朗读后两段。(3)鼓励学生小组(也可同桌)交流,圈画重点句段,准备回答。(4)组织班级交流:①指名说;②小组间相互补充;③学生在书上画出相关词的意思:(重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④师生分角色读(分词和词的意思);⑤男女学生轮读。(五)朗读四、五、六自然段,加深体会作者情感。(六)课堂小结(结合板书)。三、板书:但愿人长久心绪不宁:思念弟弟埋怨:月圆人不圆宽慰:真情留人间第二篇:《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三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苏轼的《水调歌头》。2、高出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5、6自然段,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三、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看美图,欣赏歌曲《但愿人长久》。2、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就在这月圆之夜,因思念自己的弟弟而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首词作,以及它的创作过程。(板书:但愿人长久)3、交流关于苏轼的情况。(二)初读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勾画生字、词。3、课件出示生字词。教师范读,学生练习:读准、读好。4、学生默读课文,组织讨论每自然段主要内容。(1)教师引读第1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时间、地点、人物)(2)指名读第2自然段,并在讨论中了解这段内容。(板书:思念)(3)中秋之夜,苏轼为何会如此思念弟弟呢?指名读第3自然段,并讨论本节的主要内容。(4)真是手足情深,苏轼后来是怎样度过这个夜晚的呢?指名读第4自然段,并通过讨论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板书:埋怨)(5)苏轼转念又想„„指名读第5自然段,并通过讨论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板书:宽慰)(6)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

雨巷****珺琦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