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百年祭》课文解读及教学设想.docx 立即下载
2025-08-26
约2万字
约35页
0
36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贝多芬百年祭》课文解读及教学设想.docx

《贝多芬百年祭》课文解读及教学设想.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0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贝多芬百年祭》课文解读及教学设想

第一篇:《贝多芬百年祭》课文解读及教学设想激情的音乐叛逆的灵魂——《贝多芬百年祭》课文解读及教学设想北京二中成颖贝多芬辞世后,后世众多的音乐伟人如勃拉姆斯、李斯特、德彪西、瓦格纳等都纷纷写纪念文章,评价贝多芬的伟大一生。而萧伯纳作为一位文学家,在评价贝多芬时却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写作视角。本文没有涉及贝多芬坎坷的一生,只是论及贝多芬的品格精神和音乐创作,文章没有简单的称赞和颂扬,而是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贝多芬及其音乐的独特理解和感受:他把贝多芬视作“反抗性的化身”,认为“惊人的活力和激情”是贝多芬音乐的本质特征。下面笔者从内容、结构、语言和写法四方面解读本文。(一)内容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是激情澎湃的,贝多芬的品格精神是反抗和叛逆的,这正是本文所展现的萧伯纳对贝多芬及其音乐的独特感悟。第一段:总体评述贝多芬的思想品格和音乐特征,含有三层意思。1、贝多芬的反抗性,作者认为他是“反抗性的化身”。这种反抗性表现在:一是对天地神灵的反抗,文章说他“唐突神灵,蔑视天地”,这其实正是贝多芬不屈于命运的表现;其次是对世俗权贵的傲视,当他在街上遇到大公和他的随从时,不仅不脱帽致礼,反而是不恭敬地从他们中间大踏步地直穿而过。2、贝多芬虽然外表不修边幅,但灵魂却是伟大而奔腾澎湃的。文中说贝多芬穿着极不讲究,有次竟因穿着破烂而被当作流浪汉被抓,但在他破烂的外表下容下的却是奔腾澎湃的伟大灵魂。作者之所以写贝多芬外表的平凡甚至是邋遢,正是为了与其灵魂的伟大形成对比,凸显后者。接着作者反复强调韩德尔和巴赫具有伟大的灵魂,其目的是要以此为衬托,强调贝多芬的伟大灵魂中还具有别于他人的奔腾澎湃的特质。3、奔腾澎湃的思想表现在音乐中,呈现出不愿受任何约束和控制的狂风怒涛一般的力量。作者首先非常有分寸地说,这种狂风怒涛般的力量,贝多芬自己是很容易控制住的,只是他并不愿控制而已。这样,作者就非常含蓄且巧妙地规避了人们可能会对贝多芬作品产生这是一种无法控制的神经质的发泄的质疑和误会。紧接着作者又告诉我们,这种狂风怒涛般的力量是贝多芬作品所独有的。然后,作者就用具体的作品——贝多芬的第三里昂诺拉前奏曲和第七交响乐来解说这种力量带给人们的强烈的感染力。它让疯狂的爵士乐显得像少女般温和,能让最狂热的舞蹈家拼命的舞动,甚至让人们觉得,在欣赏贝多芬的音乐时产生缠绵悱恻的感觉真傻。让学生理清以上三个层次应是本段教学的一个难点。可以通过提醒学生注意分号的使用来突破这个难点,因为每处分号表达了一层意思。另外,学生可能会对“他有一架不听话的蒸汽轧路机的风度”、“最黑最黑的舞蹈家拼了命的跳下去”等句子感兴趣,但理解起来又会有一定的难度,因而这也应是教学的关注点。第二段:通过将贝多芬与其他同一时期的音乐家进行比较,突出贝多芬与众不同的精神品质,即他的独立不羁和不受约束。首句“这样奔腾澎湃,这种有意的散乱无章,这种嘲讽,这样无顾忌的娇纵的不理睬传统的风尚——这些就是使得贝多芬不同于十七和十八世纪谨守法度的其它音乐天才的地方”是本段的主旨句。将贝多芬与其他音乐家作整体比较,相比较于其他音乐家的谨守法度,贝多芬的奔腾澎湃的精神,对世俗禁锢的嘲讽和不受一切束缚的品质,显得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而他的这种精神品质,与当时法国革命张扬个性的觉醒,推崇平等、自由的精神是相契合的。所以作者说贝多芬是“造成法国革命精神风暴的一个巨浪”。接着,在与莫扎特、格鲁克、海顿的具体对比中,贝多芬这种与众不同的品质就更加得以彰显。莫扎特是衣着整齐的:“他从小就是梳洗干净,穿着华丽”;他天性文雅、举止大方;符合传统,被世俗认同,特别是从他对蓬巴杜夫人的态度和言语中更可见他对世俗、权势的认同和尊重,虽然在灵魂的深处他也会感到孤独。格鲁克和海顿亦如莫扎特一样文雅,虽然莫扎特和格鲁克的文雅中更多地透露出宫廷精致的贵族气质,而海顿的文雅中透露出的是一种民间闲散的质朴气息,但毕竟他们都是谨守着一切世俗的法度,受到传统和世俗束缚。而贝多芬却是一个“不羁的艺术家”,是“一个不穿紧腿裤的激进共和主义者”,即使“在他已老到像一头苍熊时,他仍然是一只未经驯服的熊崽子”,也就是说贝多芬是独立不羁、不受约束的,在率真、纯朴的天性中又包孕着坚强的意志。正因为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精神品质,莫扎特、海顿和贝多芬之间就有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作者强调这绝不是出于嫉妒,“海顿从不知道什么是嫉妒”,莫扎特甚至还非常赏识贝多芬的才华,预言“有一天他是要出名的”。接着作者谈到贝多芬与莫扎特之间还存在着对人对事的道德分歧,在莫扎特,道德是灵活的,是没有标准的,他可以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随意的修饰,而这正是贝多芬所不认同,甚至是厌恶的。作者在此段结束时谈及这个内容,是为了开启第三段的内容。教学中,本段要抓三个关键点:一抓主旨句,掌握整段大意;二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贝多芬百年祭》课文解读及教学设想

文档大小:36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