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000字.docx / 文档详情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000字.docx 立即下载
2025-08-26
约1.4万字
约25页
0
28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000字.docx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000字.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0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000字

第一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000字《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000字作者:张贺本周继续阅读罗素《西方哲学史》,并对如下的两个问题进行思考。首先,“一个判断虽然不见得比另一个判断更真,但是就其能有更好的后果这一意义来说,它却可以比另一个判断更好。这就暗示了实用主义。”【1】读到这句话,想到了在《普通心理学》中学习第六章决策时,讲到行为决策理论时提到了西蒙的“满意性原则”.所谓“满意性”是指决策时,个体并不考虑所有可能的选项及其可能的结果,而是仅仅考虑几个选项,一旦感到满意,就会立即停止搜索。【2】就比如我们买电脑,电脑的品牌多种多样,我们会综合自身的用途、预期价位、实用性等来进行选择,在这个范围内挑选自己满意的电脑并作出决策。前两天听老师的录音讲到“失位”,即你不在你该呆的那个位置上。那怎么就不失位?灵活。其实“满意性原则”就是一种灵活,不应该在难以抉择的时候,事事都要求做到十全十美,只要找到满意的选项,在一定范围内学会适度的降低目标,也会是最优的结果。第二,亚里士多德按照中庸之道的学说所主张的是,适度的资产才最能够与德行结合在一起:“人类并不借助于外在的财货才能获得或者保持德行,反而是外在的财富要借助于德行;幸福无论是存在于快乐,还是存在于德行,还是兼存于这两者,往往总是在那些在自己的心灵上与性格上有着最高度的教养却只有适度的身外财富的人们的身上才能够找得到,而不是在那些具有多的无用的身外财货却缺少高尚品质的人们的身上找到的”(1323a与b)【3】抛开亚里士多德不信仰“平等”的观念不谈,我同意以上的观点。身外财货是需和德行、品质相称的,比如医生要有“医德”.医生需要有过硬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要有“救死扶伤”的高尚品质,只有“德”“才”兼备换来的“自身财货”才是最有价值和最有意义的。但是我认为当今社会风气过多的抬高了“身外财货”的价值,就如“土豪”原本的含义,即乡下财大气粗、没什么品味的有钱人。所以一些商贩会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唯利是图,却早已对“诚信”置之不理。还有一些现代的偶像剧,动辄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北京或者上海这样的城市里,租的起一套豪华单身公寓。或者遇到一个“霸道总裁”,从此咸鱼翻身。针对这些虚构的偶像剧,我们可以一笑而过,但是对于正处于追偶像剧而又没有形成稳固的价值观的青少年而言,他们会对这样的生活抱有幻想,这就是在传播一种错误的社会风气,传达一种不劳而获的“成功秘笈”.所以外在的财富是要借助于德行的,需要与德行、高尚的品质相称的。END第二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西方哲学史》上卷读后感整个西方的哲学史就如同浩瀚的星空,闪耀着各种哲学家的智慧,从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哲学家们所闪耀出来的哲学星光。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三位哲学先贤们的思想,西方哲学的长河闪耀着理性的光芒。实话实说,自己在读《西方哲学史》这本书的时候的确是特别的吃力,在自己高中对哲学学习的基础上还是脑子里还是一半浆糊一半水,没有能够深切的领悟到在这些哲学先贤身上的精神。我在这里想对我感兴趣的话题:在西方哲学史的过程对于科学和神学之间哲学的唯心和唯物的争论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在书的绪论中:罗素说,哲学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至于这两种因素在哲学家的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如何,则各个哲学家大不相同;从前苏格拉底时期,古希腊哲学中,神学和哲学的结合,在这段哲学史中我读到的更多的是关于荷马时期英雄的神话,从神话中去寻找哲学。而到了亚里士多德时期,他力求哲学像科学研究那样明晰。关于哲学和美,到底是偏向于纯粹的形上的思辨,还是偏向于严谨的富有逻辑的对自然万物的精确的观察和把握,亚里士多德选择了后者。用科学的角度去解释哲学,去领悟哲学。但是,唯有这两者在某种程度上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当然对于我自己来说我更去倾向于哲学向科学的严谨,对大自然的把握去迈进。我想关于罗素对于哲学是介于科学和神学之间的说法,对于我们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来说,这个说法无疑我们应该是更坚信于前者,我们所能够接受的。从唯物论的角度来看,世界是物质是构成它的主体。而对于物质的研究我们需要的是科学,是从实践中去认识物质,而不是神学那样虚无缥缈。所以我自己理解哲学中介于这两种学说之间其实也是有偏向的。更多的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我思故我在的思想我觉得是在向神学的方向靠拢。他们所强调的正如同古希腊时候对于英雄神明的崇拜。这些神明可以用他们的主观意志去改变世界,改变历史。更多的是从唯心的角度出发。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的观点,还有中世纪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是在向科学的方向靠拢。更多的是强调用实证的精神和态度去研究哲学,从实践中区认识物质去了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000字

文档大小:28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