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正文:三年级数学说课稿三年级数学说课稿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教学目标:1、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理解并掌握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会计算长方形的周长。2、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议一议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周长。教学难点: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课前准备:尺子、长方形纸片、照片、长方形框。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一件玩具衣服5元,一条玩具裤子3元,买两件衣服两条裤子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独立思考,得出三种方法:①5+5+3+3=16(元)②5×2+3×2=16(元)③(5+3)×2=16(元)强调第三种算法,5+3就是一套衣服,有两套,所以要乘2。二、谈话导入。1、我拍了许多照片,其中有一张老师特别喜欢,想给它加个框保存起来。可是老师遇到了一个小麻烦,不知道该锯多长的木条才能刚好做个框,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2、引导学生说出要求木条的长度,其实就是求长方形照片的周长。3、师:在生活类似这样的问题很多,比如给礼盒加一圈花边,要算花边的长度,用彩带布置教室,要算彩带的长度,这些都要用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长方形的周长的知识来解决。4、板书课题:长方形的周长三、探究新知。(一)、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1、向学生介绍在长方形中较长的边叫长,较短的边叫宽。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通过改变长方形的摆放位置,让学生明确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它所处的位置无关,与长短有关。2、让学生轮流向同桌摸出手上的长方形纸片的长和宽,另一个同学判断对错。(二)、计算长方形的周长1、让学生量出长方形纸片的长和宽,并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它的周长。2、集体汇报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可能出现三种情况:①6+4+6+4=20(厘米)②6×2+4×2=20(厘米)③(6+4)×2=20(厘米)第三种方法中6+4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2?通过与课前准备中的题目的类比,让学生明确长方形的长相当与衣服,宽相当与裤子,一条长加一条宽就相当与一套衣服,我们可以说是一套长和宽,有这样的两套,所以最后要乘2。3、对比这三种方法,从中择出最优的方法,并归纳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四、巩固练习。1、完成课本P42做一做第1。2、完成课本P44第1题的第一个图形。3、一块长方形菜地,长6米,宽3米,有一面靠墙,要围上篱笆,篱笆至少要多少米?通过看图理解题意,让学生自己得出靠墙的那边不需要围篱笆,所以只要算两条宽和一条长,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4、计算这个图形的周长。同桌交流,通过移补,让学生明确可以把这个图形看做长方形来计算。五、回顾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以后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要灵活运用,这样既能节省材料又避免不够时反工。三年级数学说课稿2一、把握教材,准确定位目标24时计时法是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学生在生活中对24时计时法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生活题材。结合这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①理解24时计时法,能用它正确地表示时刻,会计算经过的时间。②明确两种记时法的不同并能正确地进行互换。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④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其中,理解24时计时法并能对两种计时进行互换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二、尊重学生,选择教法学法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本节课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采用设疑激趣、直观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观察辨析、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主动完成知识建构。三、结合生活,巧设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①创设情景,导入新课;②合作探究,理解建构;③联系生活,实际应用;④趣味游戏,巩固深化;⑤回顾质疑,拓展延伸。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在这个环节中,我是按照“说一说——猜一猜——想一想”的主线进行教学的。说一说:你喜欢看哪个电视节目?它是在什么时刻播出的?猜一猜:这是什么节目开始了?(播放《新闻联播》片头音乐)《新闻联播》是在什么时间播出的?电视上写的是晚上7:00吗?(播放《新闻联播》片头视频)19:00和晚上7:00表示的是同一时刻吗?想一想:你在哪里见过类似的计时法?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记时法呢?我们一起来研究。【首先通过“说一说”引导学生回顾12时计时法;再用《新闻联播》的播出时间构建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注意;最后借助“想一想”唤起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关于24时计时法的经验,引入新课的学习。】另外,学生回答时教师相机板书几个时刻,并出示课题《记时法》(板书),为下一个环节的教学作好准备。2、合作探究,理解建构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三个层次:比较两

Ke****67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