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东北师范大学微生物教学大纲.docx / 文档详情
东北师范大学微生物教学大纲.docx 立即下载
2025-08-26
约2.2万字
约45页
0
33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东北师范大学微生物教学大纲.docx

东北师范大学微生物教学大纲.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40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东北师范大学微生物教学大纲

第一篇:东北师范大学微生物教学大纲微生物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绪论(2学时)微生物的定义。人类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史。微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微生物的五大共性。微生物学及其分科。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6学时)第一节细菌细菌的形态构造及其功能;细菌的群体形态。第二节放线菌放线菌的形态构造;放线菌的繁殖;放线菌的群体特征。第三节蓝细菌蓝细菌的形态构造;蓝细菌细胞的特化形式。第四节支原体、衣原体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的特点;衣原体的特点;立克次氏体的特点。第二章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6学时)第一节真核微生物概述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比较;真核微生物的主要类群;真核微生物的细胞构造。第二节酵母菌分布及与人类的关系;细胞的形态和构造;酵母菌的繁殖方式和生活史;酵母菌的菌落。第三节丝状真菌—霉菌分布及与人类的关系;细胞的形态和构造;真菌的孢子;霉菌的菌落。第四节产大型子实体的真菌—蕈菌蕈菌的定义、分布及发育过程。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6学时)第一节病毒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化学成分;4类病毒及其繁殖方式。第二节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第三节病毒与实践噬菌体与发酵工业;昆虫病毒用于生物防治;病毒在基因工程中应用。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6学时)第一节微生物的6类营养要素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水。第二节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微生物营养类型的分类。第三节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基团移位。第四节培养基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培养基的种类。第五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6学时)第一节微生物的能量代谢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自养微生物产ATP和产还原力。第二节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间的联系两用代谢途径;代谢物回补途径。第三节微生物独特合成代谢途径举例自氧微生物的CO2固定;生物固氮;微生物结构大分子—肽聚糖的生物合成。第四节微生物的代谢调控与发酵生产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代谢调控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4学时)第一节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测生长量;计繁殖数。第二节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微生物的个体生长和同步生长。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微生物的连续培养。微生物的高密度培养。第三节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温度;氧气;pH。第四节微生物培养法概论实验室培养法;生产实践中的微生物培养装置。第五节有害微生物的控制基本概念;物理灭菌因素的代表—高温;化学杀菌剂、消毒剂和治疗剂。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6学时)第一节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3个经典实验;遗传物质在微生物细胞内存在的部位和方式。第二节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基因突变;突变与育种。第三节基因重组: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第四节基因工程基因工程定义;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基因工程的应用。第五节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菌种的衰退和复壮;菌种的保藏。第八章微生物的生态(4学时)第一节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菌种资源的开发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菌种资源的开发。第二节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相互关系互生关系;共生关系;寄生关系;拮抗关系;捕食关系。第三节微生物与自然界物质循环碳素循环;氮素循环;硫素循环与细菌沥滤;磷素循环。第四节微生物学与环境保护水体的污染—富营养化;用微生物治理污染;沼气发酵与环境保护;用微生物监测环境污染。第九章传染和免疫(4学时)第一节传染传染与传染病;决定传染结局的三个因素;传染的3种可能结局。第二节非特异性免疫表皮和屏障结构;吞噬细胞及其吞噬作用;炎症反应;正常体液或组织中的抗菌物质。第三节特异性免疫: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及其在细胞免疫中的作用;免疫分子及其在体液免疫中的作用。第四节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抗原、抗体间的主要反应;免疫标记技术。第五节生物制品及其应用人工自动免疫类生物制品;人工被动免疫生物制品。第十章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4学时)第一节通用分类单元:种以上的系统分类单元;学名;亚种以下的分类单元。第二节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生物的界级分类学说。三域学说及其发展。第三节各大类微生物的分类系统纲要Bergey原核生物分类系统纲要。Ainsworth等人的菌物分类系统纲要。第四节微生物的分类鉴定方法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经典方法。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现代方法。主要参考数目1.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2.沈萍:《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3.M.T.马迪根、J.M.马丁克、J.帕克:《微生物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4.J.Nicklin、K、Graeme-Cook、T、Paget&R.Killington:《InstantNotesinMicrobiology》(影印版),科学出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东北师范大学微生物教学大纲

文档大小:33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