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学生校园暴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第一篇:中学生校园暴力现状及原因分析中学生校园暴力现状及原因分析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或校园周围的暴力行为以及对学校或师生财物的破坏行为,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率不断升高,暴力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相关的研究表明,校园暴力的现状不容乐观,不仅表现为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也表现在暴力的程度越来越严重,很多校园暴力已经超出单纯的打架斗殴的可控范围,甚至在个别地方正演变成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伙,制造敲诈、勒索、抢劫、杀人等刑事案件。除此以外,同学起外号、语言讥讽、歧视等非典型的暴力形式也普遍存在。为此,分析中学生暴力行为的现状、探讨其中的原因,进而思考减少中学生暴力行为的策略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中学生校园暴力行为的现状在世界的各个国家,每天都会发生校园欺凌的事件。比如,2003年美国关于危险行为的监测,其中有33.0%的高中学生在过去1年内打过架,4.2%的学生因为打架受伤而到医院治疗,5.4%的学生在调查前1个月内由于感到学校或途中不安全而不去上课。日本文部科学省2012年11月的调查显示,在4至9月的近半年时间内其国内中小学中已发现的校园暴力事件超过14万件,是2011年全年的两倍多。从上面所列有限的资料看,校园暴力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相关的研究还显示近十年来校园暴力事件表现出情节越来越严重、暴力事件制造者和受害者的年龄越来越小的特点。在我国,校园暴力还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即经济发达地区其校园暴力发生率更高、手段更加残忍、性质也更加恶劣。2、校园暴力犯罪的特点。①、团伙性。由于青少年年龄与生理等各方面的原因,决定了他们具有强烈的模仿性。由于受影视、报刊中描写的“帮会”、“行会”的影响,有些学生在校园内拉帮结派,各自为政,形成各自的势力。这样的帮派是中学校园中的一颗毒瘤,让学校难得安宁,并且各团伙之间往往会为了一些各自的利益或者是为了扩大势力,就会出现打群架的现象,具影响了其他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及师生的切身利益,又严重扰乱了学校的正常管理秩序。②、偶发性。因受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所决定,他们的情绪、情感处于急剧变化的时期,易激动,重友谊,讲义气,好感情用事。这一切都表明了中学生校园暴力具有一定的偶发性。很多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只是为了一些很微不足道的事情,但由于易冲动,往往一急,在气头上极易丧失理智,一念之差,而铸下大错。如据《中国青年报》报道,15岁的初中生林岚由于把羽毛球打在一女生的头上,随之发生口角,便遭到了该女生及其同学的暴打,以至落水而亡。③、报复性。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个别学生心胸狭窄、个性孤僻,不能宽容他人,还容易产生报复心理的行为的习惯。这一类中学生在心理上严重失调后极易引发校园暴力的行为,我们在报刊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报道。报复行为的产生往往是由于一方吃了亏,咽不下这口气,总想找个机会报复以求心理上的满足与平衡。④、侵财性。侵财犯罪在中学生校园中占首位,从侵财的方式上看,大多数都是以“索要”为主,有高年级学生向低年级学生的勒索现象。给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心理方面的影响,许多被勒索的学生日后想起当时的情景仍感到心有余悸。被勒索者如果没钱或钱少就会被毒打,或施以其它的暴力性行为,或进行恐吓等。⑤、残忍性。现在的暴力行为在校园内不仅是小打小闹,而是逐渐发展成为具有预谋性、智商性,并且采用的手段是越来越残忍。有些为了达到目的甚至是致人于死地而后快。如1996年1月16日,北京市某中学学生遭三名同校高年级学生连续进行两次抢劫后被残忍打死。2.中学生校园暴力行为的原因要更好的解决校园暴力事件,必须要了解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①本能论本能理论是最早出现的行为动力理论。其基本观点是,人的行为主要是受人体内在的生物模式驱动,不受理性支配。从现有的资料看,多数学者认同产生校园暴力的主要诱因之一是青少年的个体攻击性太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一个人遭遇挫折时,会引起情绪上的冲动和愤怒,因而容易产生对一定的对象报复和攻击的行为。青少年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过程中一旦遭遇不顺更容易把这种不良的心理带出来,从而酿成校园暴力。研究表明青少年暴力犯罪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一个人在多次受害后往往具有暴力的倾向,许多施暴者都是从受害经历中学会对他人施暴的。②家庭因素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家庭的生活习惯影响孩子的生活习惯,家庭的价值取向影响孩子的价值取向,家庭的情绪影响孩子的情绪。因此,在很大的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孩子的一切都是家庭所造成。相关的研究表明,孩子的暴力与家庭有直接的关系。成长在溺爱和暴力专制家庭的孩子,其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要远大于民主式家庭教育方式。如果家长对孩子平时打人、咬人等不良行为习惯不加以制止,等于是认可孩子的行为方式,一旦其不高兴的时候就会变本加厉地实施攻击行为。另外

Ja****44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